夯实发展基础 提高保障水平
全面、持续、有效的推进装备专业化建设工作
-----在救捞系统装备专业化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的总结讲话
付绪银
(2010年6月30日 烟台)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是救捞系统三年专业化建设专项活动的收官之年,按照专业化建设进展需求和今年重点工作计划安排,我们专门安排一天半时间,在烟台打捞局召开了救捞系统装备专业化建设现场推进会,这也是我们组织的专业化建设三个现场推进会的首场专题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围绕专业化建设工作实际,特别是围绕三年装备专业化建设的任务和成绩、经验与特色,以及装备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等内容,进行了集体汇报交流,参加了座谈讨论和现场观摩等活动。虽然会议时间不长,但整体内容安排紧凑,重点突出;交流发言准备充分、主题鲜明;座谈讨论有的放矢,相互提高;观摩学习见证成效,收获经验。会议在多方支持下,特别是在烟台打捞局的具体努力中顺利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为今后更加有效地做好装备专业化建设工作激发了干劲、坚定了信心、创造了条件。
救捞装备是救捞系统从事应急救助、抢险打捞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救捞队伍现代化水平、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做好装备建设工作,既是为救捞专业化建设打牢基础,也是为救捞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根基。
一、装备专业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方针给救捞系统加快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国家对救捞系统越来越关注,投入资金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特别是“十一五”规划的后三年,也即开展专业化建设的三年里,国家以每年平均递增4.6亿元、三年总计投资42.23亿元资金用于救捞装备与设施的更新改善,三年投资额约占“十一五”55.4亿元总投资的76.2%。此外,系统各单位还通过不懈努力,三年里累计自筹资金近20亿元用于计划外装备与设施的投入。这些资金的投入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包括救助基地、飞行站点、岸基设施等;二是救助装备和应急装备建设方面,包括救助船艇、救助飞机、应急器材、通信设施等;三是打捞装备和环境抢险装备建设方面,包括清障打捞、溢油回收相关设备等。正是由于国家大量资金的有效扶持和救捞追求发展的一致努力,救捞装备的建造、购置速度明显加快,装备质量明显提高,装备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救捞装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成效。
(一)装备专业化建设取得的硬成果。
装备建设硬成果主要是指在三年专业化建设期间,按照相关规划要求而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置的救助打捞专用装备等内容。具体而言:
1.基础设施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救助、打捞、飞行单位的基地、机场、机库、办公楼、码头、仓库、救捞综合训练基地、研发基地、溢油设备及应急打捞设备库等建设项目。国家为此三年投入8.2亿元支持救捞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实施。按照《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明确的建设任务,救助局共有基建重点项目18个,打捞局共有基建重点项目9个,救助飞行队共有基建重点项目4个,在总计31个基建重点项目中,仅有3个因客观情况变化未及动工外,其余项目均已正常开工建设,且部分项目已经竣工完成。其中救助基地得到较大改造和完善,目前在中国沿海已经拥有包括烟台、上海、广州、三亚四个综合基地在内的21个救助基地,初步形成沿海救助基地网络;打捞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展顺利,国家投资3.28亿元用于抢险打捞码头和基地建设,主要6项工程正按计划进展;救助飞行单位也通过多方努力,拥有了包括蓬莱、青岛、上海、舟山、珠海、湛江等重点区域在内的9个救助飞行基地和包括岛屿、海上平台在内的83个飞行起降点,救助飞行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救助飞行活动空间进一步延伸。
正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幅改善,极大促进了海上及周边陆域综合保障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得救捞系统在海上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及执行特殊政治、军事任务中能够依靠有力的综合保障而取得令人称赞的骄人成绩。
2.救助装备方面。
救助装备建设包括救助船舶、救生船艇、救助飞机、搜寻设备和器材等相关项目。在造船项目中已完成6艘8000kw救助船的建造,完成2艘14000kw救助船的船厂招标及3艘快速救助船的建造前期工作;在购机项目中已完成2架中型直升机的建造和2架大型直升机的合同签订;在搜寻设备和器材的配置方面已完成红外线夜视仪、感温式探测仪、柔性救助装置和救生捞网等器材的购置配备。救助装备是国家投入最多、也最见效的地方,三年累计投入19.78亿元,约占国家对救助方面投资总额的70.5%。这些还只是近三年救助装备的更新情况,如果加上救捞体制改革后至“十一五”前期的救助装备改善情况,则完全可以说,救助装备建设水平已经迈上了历史的新台阶。救助船舶数量的增加和结构的改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救助事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大型救助船舶的建成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救捞在恶劣海况下实施救助作业的能力,这已经在诸如“芭玛”、“浣熊”、“黑格比”、“蔷薇”等多个强台风袭扰期间,成功完成多起海上救助任务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不容置疑的证明了中国救助力量的显著进步。
3.打捞和环境抢险装备方面。
打捞和环境救助装备方面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新建1艘3万吨大沉深半潜船和1艘300米深潜水工作母船,目前2艘船都已开工建造,正按计划进展;3艘8000KW救助船加装溢油回收设备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艘起重能力为5000吨的抢险打捞工程船已完成工可报告并上报部规划司。三年里国家为打捞装备的改善共计投资8.87亿元。此外,各打捞局着眼加快发展,主动克服困难、多种方式并举,三年内自筹资金近18亿元用于计划外新建、购置和改造一批打捞船舶及专用设备,优化了装备结构,提高了大型船舶设备利用率,使装备建设更加适应大深度、大吨位沉船快速打捞需要,逐步改善和提升了打捞综合实力,先后圆满完成了“中昌118轮”、“奋威”轮、““银锄”轮、畅通”轮、“奥圣65”轮等重大抢险打捞任务,不仅化解了社会难题,保持了航路畅通,还积累了对大吨位沉船实施快速清障打捞所需装备配置及技术应用的实践经验,为今后更加有效完成急难险重的打捞任务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4.信息装备和应急装备方面。
信息装备建设包括救助打捞决策通信指挥装备以及信息通信网络装备等主要项目。应急抢险装备建设包括应急抢险专用车、移动式减压舱、冲锋舟、抢险工作灯组、水下切割和水下液压装置等器材的配置等。这些装备的建设和配备是救捞整体装备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梯次完成了系统应急救助无线电通信设施的改造和更新,较好改善了通信质量,提高了信息的畅通性。系统有条件的单位还接入海事部门AIS船舶识别系统,通过DLP大屏幕直接显示辖区船舶实时动态,为救助决策和救助指挥提供了直观依据。这些装备的应用和推广,将大幅提高救捞决策指挥的科学水平。
在应急抢险方面,系统各单位针对自身职责和海区特点,加大应急工作管理力度,充分利用国家下拨的74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应急物资和应急装备的更新和配置工作。同时强化应急分队建设,根据应急分队的任务需求,有选择的配备了专用抢险车、电动切割锯、机动冲锋舟、折叠式减压舱、水下液压装置等应急抢险装备,不但提高了应急分队的作业水平,也相应扩展了应急分队的服务功能。事实反复证明,新装备和新设施的配备使用,有效增强了全系统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能力。
(二)装备专业化建设的软成果。
我们在装备专业化建设中取得的“软成果”,本质是在科学配置装备资源、规划前瞻性研究、装备结构优化指导和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的管理研究成果。我们希望通过有效实施这些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思路、办法和措施,来推动装备专业化建设的“软成果”变成硬指标。为此,两年多来,在装备专业化建设软成果上突出抓了4个方面:
一是更加注重装备资源的科学配置研究,形成了系统一盘棋的统筹管理理念。建设管理的目的就是让资源配置实现最优,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资源效用。救捞装备资源有限,配置必须要形成了系统一盘棋的统筹管理理念,否则不可能充分发挥装备效用,这是系统上下在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在指导思想上,纳入了“五个统一、一个口子”管理要求,救捞专业化建设从调整系统资源配置、改变装备统筹模式入手,将分散、有限的装备资源进行跨地域、跨单位的统一管理或整合使用,减少重复浪费、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规模效益。在装备建设上,形成了集中建造、集中采购的运行机制,形成了统一规划、统一合同、统一核算、统一监造、统一分配,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规划建设之路。在装备使用上,创建了动态待命制度,根据海区特点,统一待命方案、统一力量调遣,集中配置、统筹使用装备设施,努力提高装备保障的实际效果。在装备维护上,推行了部局统筹的管理模式,在直升机航材统一调度,机务维修人员统一调配,“华英”艇检修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积累丰富经验,走出了一条装备集中维护保养之路。
二是更加注重装备建设前瞻性和科学性研究,形成了科学发展总体规划。为了建立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管理有序、可操作性强的救捞装备建设规划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依托规划院、水运院等部直属科研院所,结合系统实际,开展了救捞科学发展战略研究,对救捞发展的机遇、挑战以及优势、差距开展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特别是通过对国内外救捞能力的对比分析,逐步培养和建立起装备建设的大局观念、超前意识、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按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先期建造饱和潜水过渡舱等安全设施,与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先进理念保持了一致;采购的救助直升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引进的拉力千斤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系统与世界同步;加快潜校设施改造配置,符合了科学发展、人才先行的要求。此外,结合《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还形成了适应救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稳定水上专业地位、辐射内陆应急抢险的现代化立体救助打捞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思路、要点和框架体系。
三是更加注重装备结构优化研究,形成了多功能、多手段、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救捞体制改革后,救捞形成了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承担了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三位一体的岗位职责,要求具备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适应“三位一体”特色发展的要求,装备建设提出了自身发展目标,就是要走:“人命、财产、环境救助并举,救助、打捞、抢险救灾兼顾,远洋、沿海、内陆并进,空中立体救援、海面人命救助、水下潜水打捞结合,大、中、小并用,远、中、近配套,多‘兵种’、多功能、多手段、多元化综合发展之路”。在我国沿海形成覆盖全面、部署灵活,海空协同、水陆兼顾,动态待命、反应迅速的抢险救助打捞网络。
四是更加注重装备发展长效机制研究,形成了专业化建设制度体系框架。在专业化建设开展过程中,部局清楚地认识到想要长期做好专业化建设工作,重在加强发展建设精细管理,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依靠制度的约束性保障专业化建设扎实有效开展。据不完全统计,系统各单位围绕专业化建设总体要求,参照SMS运行标准,出台和执行装备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工作制度143个,形成了一大批关于装备采购、维修、保养等方面的基础管理办法,基本形成从基层局到二级单位,从二级单位到船舶的纵向有序、覆盖全面的“树型”装备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为最终建立起一套层次分明、类别有序、主体清晰的装备制度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装备专业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专业化建设活动开展两年多来,系统上下坚持以“三精两关键”战略目标为指导,深入贯彻“一个加强、三个适应”的工作思路,按照扩规模、调结构、上水平、保增长的基本要求,紧跟形势、抓住特色、建管并重,加快实施国家规划,加大自筹建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调整装备结构,着力构建适应救助打捞要求、具有行业特色的专用装备体系。基本经验有5个方面:
一是必须要与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筹划专业化建设之初,我们充分考虑了国际国内大形势,宋局长多次强调“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稍纵即逝,挑战日趋严重”。部局也多次强调救捞专业队伍要“精干实用”的目标,不断提高应急处置水平,适应国家应急处置需求。在专业化建设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形势发展看得重,把形势分析抓得紧,把工作结合点想得细,把装备发展方向放得高,把形势要求融入装备建设做得实;注重把救捞装备专业化建设放到纵向去比较、放到横向去谋划;因此,与国家方针结合得严、与应急需求结合得牢、与自身实际结合得紧,装备建设能够始终树立大局意识和危机意识,能够牢牢把握住黄金机遇期,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能够用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规划实施装备专业化建设工作,与时俱进地推动救捞装备发展。
二是必须要突出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在装备专业化建设中,必须要从救捞实际出发,依托自身已经具备的专业优势和丰富实践经验,科学确定装备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着力构建适应抢险救捞要求、具有行业特色的专用装备体系。必须要牢牢抓住“四大一深”工作重点,发挥大马力救助船舶、大功率救助直升机、大吨位打捞船舶、大规模溢油处置装备和深潜水打捞设施的比较优势。必须要坚持大、中、小并进,远、中、近结合的特色思路,用实践证明特色发展、配套发展的装备专业化建设思路是正确的、科学的,坚定保持救捞专业属性和比较优势,符合救捞实际,符合救捞需求。
三是必须要重视国家规划、用足国家规划。科学严谨的建设规划是引导救捞事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是争取和赢得国家投资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特别是救捞这种资金密集、需要高投入的行业,必须依靠国家支持,积极改善条件,奠定发展基础。因此系统各单位普遍看重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认真做好相关工作。一是要重视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合理分解阶段性任务,分步骤、分时段逐步实现建设目标。二是要重视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完善三级督办机制,加大上下协调联动力度,加快完成建设规划任务。三是要重视对国家投资项目的责任制管理,全过程督查项目开展和运行情况,充分落实国家投入,提高投资利用率。
四是必须要建管并重、狠抓管理。装备专业化建设重点,不是突出抓好建设任务,而是抓好装备的管、用、养、修工作。必须要依托信息化手段,抓基础工作。在管理方面,主要是依靠制度抓规范管理,依据制度体系框架,全面清理和完善装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到台帐清楚、状态可查、调遣有序、处置有据,力求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在使用方面,必须要结合动态待命,根据海区特点,合理配置、统筹使用装备设施,努力提高装备保障的实际效果。在养护方面,必须要做到养护有方案、人员有专业、安全有措施、管理有技术。在维修方面,必须要跟踪管理,责任到人,定期保养,及时排查,保证装备的完好率,提高装备的使用率。
五是必须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突出重点是完成专业化建设任务的有效方法,我们注意到随着海洋经济和航运市场的快速发展,对救助打捞安全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装备专业化建设的任务也越来越大,但是国家投入有限,因此,只有突出重点,才能保证装备建设的成效。专业化建设动员之初,我们就强调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解决突出矛盾;二是突出关键装备;三是重视确立长效机制。为此,在装备专业化建设过程中,我把突出重点看得重、摆得高,做了大量的比选抉择工作,把突出关键装备建设放到了重中之重,一大批关键装备优先建造并列编使用,有效提高了救助局应急水平、打捞局作业水平、飞行队安全水平。
三、装备专业化建设的主要不足
从“九五”到“十一五”期间,国家持续加大了对救捞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开展装备专业化建设以来,救捞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总体基础薄弱,水平落后,面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海洋开发力度增大,恶劣天气引发的极端海况频繁出现等影响海上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海上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的责任越来越重。相比之下,我们目前的装备保障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与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许多不足,概括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装备结构调整尚未形成优势,装备总量仍然不足。
目前,救捞系统可用于海上救助的专用船舶66艘(老旧船舶33艘),专用直升机14架(含租赁6架),即便不考虑老旧船舶问题,按照我国18000千米海岸线计算,平均273千米才有1艘专用救助船执行待命任务,1286千米才有1架救助直升机,而救助直升机正常救助半径仅有100千米。因此,从前面这些数据里,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救助船舶和救助飞机的数量严重不足,同时也明显看出救助船舶结构不尽合理,尚未形成结构化优势,救助船舶老化现象也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此外,救助网络功能不完善,设施不健全也是制约我们更好履行职责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救助基地站点密度不够,单个基地覆盖的责任海域过大,超出基地实际救助能力范围。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二)装备体系建设存在差距,综合保障能力不够全面。
救捞装备体系建设虽有自身特色,但同拥有先进设施的发达国家相比,整体状况仍有不小的差距,综合保障能力不够全面。比如在我国渤海湾、长江口及舟山群岛、台湾海峡及琼州海峡等事故多发的高危海域,虽然重点部署了大功率救助船和救助直升机,但在台风、风暴潮及冬季寒流等特殊气象条件影响下,现有救助装备的使用就会捉襟见肘,协同困难,难以保证救助力量全方位有效覆盖。而对打捞而言,救捞系统大深度、大吨位打捞装备仍旧匮乏,目前最大起重船起重能力为4000吨,且仅有1条。而国际上起重能力达到8000吨以上的起重船有10余艘,最大起重能力已达14000吨。救捞系统如果遇到大深度、大吨位的沉船沉物,依我们现有的打捞装备和作业水平很难完成打捞任务,“一船沉没,全港瘫痪”的危险并没有完全消除。另外,随着海上石油开采规模的扩大及海上石油运输量的增加,海上溢油污染的危险也在加大,虽然打捞单位配置了几套水下抽油和水面溢油回收的专用设备,但要应对日益严峻的海上污染威胁,仅有的几套设备是远远不够的。
(三)装备建设整体水平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求。
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后,国家对救助单位的投资明显增加,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各救助单位用于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量占到国家对整个系统总投资的四分之三,救助单位的装备建设发展相对迅速。但在救助单位,尤其是各救助飞行队由于正处于建设的起步阶段,尽管投入较大,但总体水平提升不多,在飞机数量、飞行基地建设、航材配件管理等装备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多困难,发展基础依然薄弱。与此同时,国家对打捞单位投资相对较少。打捞单位出于自身加快发展的需要,着眼船舶规模和结构的调整,想方设法自筹资金对船舶进行购置、新建和改造。截止去年年底,烟台、上海、广州打捞局用于船舶的贷款额度分别达到10.4亿元、6.5亿元和5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接近50%。资金不足对打捞单位装备建设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总体来说,救助、打捞、飞行三支队伍在装备建设上发展不均衡、整体水平不高的局面既影响了中国救捞“三位一体”特色效果的实现,也影响到救捞事业持续加快发展的整体要求。
四、下一步推进装备专业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2008年,宋家慧局长在全系统开展专业化建设时对装备建设专门强调:“要切实搞好装备发展的科学筹划和设计。坚持救捞需求牵引,坚持科技发展推动,科学确定装备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着力构建适应救捞要求、具有行业特色的专用装备体系。要切实加强装备的质量管理和科学使用。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处理好装备先进性同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的关系,处理好研制新装备和管好用好现有装备的关系,充分发挥救捞装备的效能。要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救捞装备的立项与建设,推动救捞装备的滚动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宋局长的讲话高屋建瓴,既为装备专业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装备专业化建设提出了要求。三年专业化建设专项工作还剩下半年时间,还有许多艰巨任务摆在面前,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兼顾,以更加坚定地信心做好各项工作,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推动专业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为此,我强调在下一步任务中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从中远期任务着眼:
下一步要突出抓好装备规划的宏观研究,做好装备科学发展的战略规划,提高装备建设的前瞻性、先进性,保持比较优势,突出行业特色,形成长效机制。为此,要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大装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研究。
要充分认识装备建设在专业化建设领域中的基础主导地位,有意识加大装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研究。以事业发展目标指导装备建设,前瞻性考虑装备建设的发展道路,使救捞装备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从战略层面保证装备建设与人才、技术建设同步前进,通过专业化建设的实际成果促进救捞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适应性,保持救助、打捞、飞行三支队伍的和谐持续发展,提高整个系统的综合发展实力。
2.更加丰富和完善救捞装备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性机制。
随着系统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救捞装备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加强装备规划的科学建设,完善装备管理规章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必须通过细致有效的管理形成长效性机制,保障装备建设工作稳固、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一要提高装备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充分论证,仔细比较,不草率行事,盲目行事。二要严格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所有当事人要负起责任,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三要建立重要装备设施的责任跟踪机制,健全装备科学管理体系。四要加强设备管用养修,注重排查日常管理问题,及时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措施,抓好整改落实,确保装备设施完好适用。
3. 着眼先进技术成果,着重提高救捞装备的科技含量。
各单位要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加强系统内外部交流,努力与国内外一些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接洽沟通,达成合作共识。及时了解航空、航海、海工、消防、机械等相关领域最新科技动态,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国外先进科技项目,并通过移植、改良、再造等手段把这些技术成果转为我用,提高救捞装备科技含量,丰富救助打捞手段,并通过实践运用不断完善和提升成果转换效用。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救捞一线人员开展发明、创造,逐步解决系统在应急救助、抢险打捞等职能领域所遭遇的装备及技术难题,提高救捞整体工作效率和水平。
4.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和发挥救捞装备建设的行业特色。
在装备建设过程中,各单位要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坚持递进发展,要注重结合任务特点和装备条件,主动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成熟有效的装备建设经验,逐步积累形成特色优势,并积极凭借这些特色优势,推进装备专业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持续保持和增强这些特色优势的带动作用,引领专业化人才、装备、技术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真正形成救捞装备建设的行业经验特色,发挥好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主导作用,全面提升专业化建设效能。
(二)从近期需完成的任务来看:
关键还是要围绕《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以本次会议为契机,确保既定任务的完成。为此,要抓好当前4项工作:
1. 抓紧做好对装备专业化建设现场推进会成果的学习、转化和应用。
此次装备专业化建设现场推进会是今年专业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计划中三次现场推进会的第一场。会议是对近三年装备建设工作的一次大检验,因此各单位要充分领会现场推进会的作用和意义,认真学习会议展示出的装备专业化建设优秀成果,积极借鉴有效管用的建设经验,结合自身条件,有选择的转化吸收,大胆在工作中进行尝试和应用,共同提高装备建设效果。
2. 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装备专业化建设计划任务的完成。
装备专业化建设任务是专业化建设整体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否按期完成直接影响专业化建设硬成果的实现。因此,各单位务必认真对照《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和各家的工作实施方案,仔细梳理任务计划内容,查遗补缺,完善计划,并把计划任务融入日常工作督办内容里。同时结合专业化建设专项工作收官阶段的特点,倒排时间表,进一步明确计划完成时限和相关责任人员,进一步明确计划的落实措施和检验手段,加大加强督查催办力度,保证监督效果。对此,各单位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松懈麻痹,要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战姿态,确保装备建设任务与人才建设、技术建设任务同步完成,同步取得成果。
3. 认真准备,切实做好“十二五” 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高度重视“十二五” 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充分调研,认真准备,既要着眼实际,又要眼光前瞻,切实使“十二五” 建设规划真正起到引领救捞发展方向的作用。在规划中不仅要谋划救捞发展实力,而且要提出发展大功率、大吨位、大深度救捞装备及大规模溢油处置设备的配置标准,规划与之对应的打捞技术革新和装备的国家投入程度,明确需要达到何种能力、配备何种装备。统筹规划救助、打捞和飞行单位的业务方向和建设分工,整合资源,提高救捞整体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能力。
4. 结合专业化建设制度体系框架的实施要求,做好相关制度的内容调整和规范应用。
专业化建设是救捞发展的一项长期基本工作,要想持久有效的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建立和实施相应配套规范的管理制度,要依靠由制度体系构建的管理机制进行管理,以保障专业化建设的实质效果。目前,部局正在着手组织力量制定专业化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框架,系统各单位应按照部局下发的专业化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框架的要求调整相关制度内容,丰富和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各单位要依据自身制度建设情况,合理制定制度内容调整和完善的工作计划,分阶段、分重点的逐步进行补充完善。同时积极运行管理制度,检验管理效度,充分结合下半年工作进展情况,稳妥促进专业化建设向常态化管理过渡。
另外,借今天会议的机会强调两件事。一是人才专业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定于7月下旬召开,要求各单位提前进入情况,积极准备,做好相关工作。二是受部局张金山副局长委托,要求各单位充分重视与大连海事大学合作的“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教材编写工作,支持编写人员开展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材编写工作。
同志们,三年专业化建设专项工作是救捞实施长期专业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装备专业化建设又是基础工程的基础。徐祖远副部长曾说:“救捞提出的工作思路非常有针对性,但是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基础能力建设的程度,只有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才能稳稳妥妥地迈上新台阶。”徐部长的话对我们而言是勉励,更是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做好基础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加强装备建设不光在于新造多少船舶,引进多少飞机,建设多少码头,而在于我们提高了对装备建设的认知水平,在装备建设领域不断探索发展的新思路,实践发展的新措施,通过认真加强装备建设树立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信心,进一步促进救捞装备引进、使用和管理的建设水平,从而推动救捞专业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成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