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救助信息
救助信息
连续奋战3昼夜,6名失踪者全部打捞
发布时间:2016-05-31
2005年6月8日约1350时,肇庆西江大桥上游100米处,一艘由报废水泥船改装成的船厂工人住宿船翻沉,船上有22名员工,16人获救,其余6人失踪,肇庆市政府通过广州海事局请求我局派潜水员前往救援。

局应急反应救助队一行16人,携潜水设备全速奔赴出事现场,1815时赶抵现场后,立即制订救助方案,展开工作。
潜水员水下探摸发现:难船主船体成90度倾覆,露出水面部分仅有30-100厘米,甲板以上的两层用水泥构筑的宿舍脱离船体,与水泥甲板呈30度夹角沉在水底,船艏左舷建筑离水面7米,船尾离水面8米,两层建筑已紧紧叠在一起,最宽的间隙也只有40-60厘米左右,里面充满杂物,无法进入;长30米,宽8米,厚约2厘米的水泥建筑顶层呈30度一边插到河床底,一边靠在难船主体上;而且在难船的靠岸一侧,有一艘水泥船沉没,与难船仅有30-60厘米的间隔,在难船的上游3米处,也有一艘沉船,由于正值汛期,水位高涨,流水达2-3节,三艘沉船有可能会进一步发生位移,影响潜水员的安全。

根据探摸情况,事故现场指挥小组决定:将呈90度倾覆的难船主船体向河心方向扳平,防止继续倾覆发生新的危险。
扳平主船体后,潜水员黄环汉再次下水探摸,发现水下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船体与上层建筑基本分离,船艏部与船中部完全分离,间隔30-60厘米,船尾部与上层建筑相叠,重叠约2米,上层建筑进一步破损,救助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两层建筑紧叠在一起的情况,在南海救助局水下救助史上还是头次遇到,而失踪者很有可能就夹在里面。当晚2200时许,事故现场指挥小组决定由钢管撬开水泥板寻找失踪者。
潜水员杨智勇奉命下水继续搜救作业,他在漆黑的水下摸到洞口,卡入一根长2米半,直径5厘米的钢管,用钢缆挂在起重力5吨的吊机上。作业一直进行到9日凌晨3时,结果将钢管吊断了都无法撬开水泥板。
9日,潜水员轮番下水进行沉没宿舍顶板的挂钢缆作业,准备利用起重船将宿舍顶板吊开,由于水泥结构宿舍质量脆弱,起重船起吊时产生破碎,经一下午艰苦作业,始终无法将顶板挪开。
当晚,救助总监黄景提出用船用铁锚来撬动顶板。潜水员在水下将200多斤重的铁锚插进顶板破洞中,然后由起重船起吊,这样反反复复作业,使顶板洞口不断被撬开逐渐扩大。潜水员从顶板洞口下去探摸,寻找失踪者。然而,作业到当晚2400时,仍未发现失踪者。
10日0800时,肇庆市长在事故现场召开会议,要求一定要找到失踪者。局又抽调2名潜水骨干到现场,救援人员增至18人。
沉没的两层民工宿舍的墙壁和屋顶是用约2至5厘米的水泥混凝土糊成的,里面有一些细钢丝。在翻沉过程中,支撑的钢架折断,两层宿舍脱离主甲板后因水泥墙脆弱,竟在水里紧紧叠在一起了,30米长8米宽的宿舍顶层平平的铺在水底。这种情形下,潜水员无法进入宿舍内部搜寻。因四周有障碍物无法在底部穿钢缆,将宿舍整体打捞的方案也被迫停止。
在此情况下,我们没有放弃搜寻,10日全天,潜水员轮番水下作业,打捞出大量的水泥板,铁架等物。
11日0115时,第一个失踪者终于被打捞出水,至0600时,6名失踪者全部被打捞出水。
为了帮助当地政府排忧解难,尽快找到失踪者,潜水员几天来轮番下水作业;时值汛期,江水高涨,水流浑浊而湍急,应急反应救助队员克服各种困难,每次水下作业都在两小时以上,每天工作16小时,连续奋战3天,完成了肇庆市事故现场指挥小组交给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