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救助局推进“一专多能”建设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3-04-22
救捞体制改革以来,在部救捞局的正确领导下和科学管理下,全系统救助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可喜进步。各救助基地按照部局提出的“三大功能”的目标和“四个主动”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完成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应急救助和抢险救灾工作。救助基地凭借其不断的作为,逐渐成为救捞系统不可或缺的精干实用的应急救助和抢险救灾力量,为扩大救捞系统的影响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救助基地受到历史底子薄、队伍和装备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救助技术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等方面的严重制约。与此同时,随着地方政府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对公共应急管理的日渐重视,人民群众对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日渐增高,救助基地原有能力和水平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深入推进救助基地“三大功能”建设,进一步丰富救助基地救助手段、提高基地队伍的技能,南海救助局从2010年开始,积极倡导和推进救助基地和应急队的“一专多能”队伍建设,不断为一线救助队伍充实“多面手”人才。三年来,救助基地的应急队的队员和艇员在岗位技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稳步向精干之队、顽强之队、善战之队迈进。2012年期间,南海局各救助基地共完成救助值班9155艘天,执行救助任务212起,约占全局总量的60%;救助力量出动次数305次,占全局61.5%;获救遇险人员387人,占全局24.6%;获救遇险船舶39艘,占全局50.7%;打捞溺水人员26人,占全局96.3%。“一专多能”的基地队伍在全局救助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一专多能”工作的主要做法 1.因人而行,开展“一专多能”建设。 开展“一专多能”建设的根本原因,在于要解决基地操作人员不足的实际问题。南海海区各个救助基地总人数都在20人左右,一线人员所占比例偏少,要有效开展基地救助工作、发挥“三大功能”,必须充分调动人员潜能,推行“一专多能”,让每一位职工都掌握两种以上的岗位技能。在实施“一专多能”策略中,注重职工的年龄、兴趣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确定职工各自“副业”拓展方向,比如鼓励对机械有兴趣的潜水员学习小艇轮机专业,鼓励对潜水有兴趣的艇员学习潜水,并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学习创造条件。在他们学成后,努力提供实践机会和工作舞台,务求“学以致用”。 2.因岗而行,开展“一专多能”建设。 能否做到学以致用,是检验“一专多能”训练效果和可持续性的最好标准。要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根据基地现有的设备和岗位需要开展“一专多能”训练工作,避免出现学成之后不操作而造成荒废的现象。因此,在确定“一专多能”训练科目和方向时,主要考虑“是否实用”。目前,我局已经成功实现了部分救助艇员和潜水员角色转换培养,推动了艇员、潜水员学习汽车驾驶和吊机操作培训考证,实施了潜水员学习电工等跨专业培训,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以提高综合素质。因培训培养的针对性较强,基地队伍在完成第二专业的培训后,都能从事这些工作。在基地岗位管理方面,积极推行岗位交流和岗位替代制度,促使职工在执行不同的工作任务中学会适应和提高,丰富和提高岗位实操技能。 3.因事而行,开展“一专多能”建设。 救助责任区域辽阔,水上事故的种类繁多,给救助基地造成很大挑战。最近几年来,发生在救助基地辖区内的水上事故就包括船舶沉没、碰撞、漏水、火灾、水下纠缠、翻扣、人员落水、溺水、城市排洪系统溺水、城市洪涝灾害抢险,地下管道(密闭空间)气体中毒、水库堤坝和闸口出现险情等事故。根据这些事故的特点,我局组织救助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求参训人员将训练思维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潜水和水面搜救,拓展至上述事故的应对,设计各种情景开展救助训练,逐步拓宽救助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使之面对各种涉水事故,做到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通过这种“情景训练”,使基地的应急队员逐步掌握应对各种事故的救助技能,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 4.深化“传帮带”,开展“一专多能”建设。 “传帮带”是南海救助局救助基地实现职工“一专多能”的法宝。几年来,我局大力实施“传帮带”工作,除了救助船舶开展海上“传帮带”和内部培训之外,还积极推进救助基地的“传帮带”工作,明确要求各救助基地建立“指定帮助对象、明确传授方向、提出带领要求”的“传帮带”机制。各救助基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序开展这项工作,使“一专多能”工作找到了它最好的结合点。 二、“一专多能”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局将“一专多能”工作作为基地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和行之有效的“一专多能”工作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1.消除了“等靠要”思想,培养了基地职工主人翁意识。 我局救助基地的“一专多能”工作,在开展之初也遇到不少阻力,这种阻力不但来自一线的应急队员,而且来自基地的管理层,部分同志对“一专多能”认识不足,个别人甚至有抵触情绪。一些干部担心,职工一人干多人的活,待遇问题不好处理。在一些一线人员的意识中,多学意味着多干,但多干少干一个样,所以没有学习别的技能的动力。随着层层动员和逐步解决工作中的障碍,我局“一专多能”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现在,在基地干部职工中,等、靠、要的思想基本得到消除,挖掘潜力,实行内部培养,从身边找人才已经成为基地管理层的重要想法,基地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 2.提高了救助技能,基地应急队伍朝着精干实用方向迈进。 建设精干实用型的应急队伍,是救助基地的队伍建设目标。通过“一专多能”建设,南海救助局救助基地应急队伍无论在救助能力还是纪律作风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基地的应急分队正在朝着人员精干、技术全面、作风顽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方向迈进。 3.提高了救助成功率,扩大了基地的影响力。 我局自从在救助基地中实施“一专多能”建设以来,基地的救助成功率大大提高。如去年某基地成功救助9名偷渡的落水人员,某基地在龙舟赛安保任务中一举救起参赛龙舟翻沉落水的84名遇险选手,今年初某基地华英397艇勇救遇险渔船“XXX02214”及其13名渔民等。实践证明,在救助基地中推动“一专多能”建设,是解决人员编制不足,救助经费短缺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职工履职能力和奉献精神的有效手段。“一专多能”建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管理理念。 三、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几年来,南海救助局全力推进“一专多能”建设,取得了实际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一专多能”工作的认识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自开展“一专多能”工作以来,全局救助基地在宣传和鼓动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个别职工仍然欠缺“一专多能”工作的意识和主动性。 二是未能建立“一专多能”的统一运行机制。我局各基地开展“一专多能”工作仍然处于各自探索的阶段,没有明确设立统一的建设目标和考核标准,激励机制配套不足,工作力度也参差不齐,工作效果不平衡。 三是在实施“一专多能”工作中,先进的手段不多,主要体现在训练思维和视野狭窄、缺乏高水平教练和训练设施装备短缺上。同时,存在对外交流不足的问题,在缺乏纵向和横向学习机会的不利因素影响下,“一专多能”建设缺乏外生创造性,可能导致训练方式方法落后、救助技术和技能“固步自封”的后果。 四是基地功能定位与队伍建设的不相适应仍不能有效解决。总的来看,“一专多能”建设是努力适应基地“三大功能”发挥的权宜之计,虽然有利于打造精干实用的专业救助队伍,但距离全面发挥“三大功能”还有不小的差距。基地华英艇老旧、人员、证书不足,救助技能相对单一等问题仍长期困扰各救助基地真正发挥好“三大功能”和做大做强做专的目标。 按照国家提倡建设“精干实用型”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求,“一专多能”建设是救助基地永恒的主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阶段,我们要在如下几个方面推进“一专多能”工作: 一是要着力研究救助基地未来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方向的变化,在“一专多能”建设中做到未雨绸缪。 二是继续加强基地干部职工履职意识教育,按照十八大精神推进基地应急队伍建设,重点加强海上救助公共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建设 三是努力在提高救助艇与应急分队联合训练和联合“作战”能力、实现艇队一体化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一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替补、一专多能的应急分队。 四是着手研究“一专多能”的管理机制,力争形成一套目标明确、管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提高救助基地的整体能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