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儿子
作者:三亚基地 莫毅立
“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在这片海域打渔,水性好着呢,大海养育了我,她不会对我怎么样的”说这句话的人正是本故事里的主人翁。初次见到他,让我觉得憨厚、朴实。他虽满脸沧桑,但笑容和蔼可亲,他虽白发苍苍,却两眼炯炯有神。他就是三亚基地救助科值班员,一位有着36年党龄的老党员——黎生带。我们都亲切的叫他“老黎叔”。
2012年4月7日晚上2158时,我们所有的艇员像往常一样在基地值班待命,突然值班电话响起,一看来电显示是基地值班室打来的,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有任务了。空气中骤然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我马上接通电话,值班员正好是老黎叔,电话那头传来老黎叔醇厚的声音:“是小莫吗,现在有个救助任务,有三名工人在小东海陆地岸边迷路,你们立即驾艇前往救助,基地主任要求我和你们一起去。”时间就是生命,通报了任务简报后我们立即跑往码头,老黎叔也一路小跑跟了上来,紧接着备车、解缆。“南海救301”艇像离弦之箭一般全速驶向事发海域并沿着小东海岸边搜寻。2317时,一名艇员发现在岸边礁石不远处视乎闪着点点微弱的火光,到底是不是遇险人员发出的求救信号呢?后来经过瞭望并通过联系,确定是那三名遇险的迷路工人(前面说的火光经后来证实是遇险人员用打火机发出的火花)。遇险人员找到了,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岸边附近都是礁石,有些还是暗礁,况且又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如果我们强行靠近一旦触礁将会发生不可估计的严重后果。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不敢贸然靠近。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艇员张伟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由我们的一名艇员系上安全绳,带着救生衣游到岸上,待遇险人员穿上救生衣后系上安全绳一个接一个地拉回到艇上,大家都觉得目前也就只有这个办法最安全有效。但是谁是这个最佳人选呢?听完大家的方案后老黎叔不加思索利索的穿上了救生衣,系上安全绳,张伟康见状马上制止道:“黎叔,你这么大年龄了怎么能让你去呢,要去也应该是我去。”张伟康话音刚落,只听见“扑通”一声,老黎叔跳进了海里,顺着搜救探照灯照亮的方向快速向遇险人员位置游去。大家也从惊讶中迅速回过神来,调整好安全绳的方向和松紧度,确保老黎叔能够安全、迅速地游到岸上。老黎叔游到岸上后,让遇险人员穿上救生衣,系上安全绳,紧接着我们往回拉。一个,两个……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遇险人员全部获救,最后一个上来的是老黎叔,张伟康边给他递毛巾,边对他说:“黎叔,刚才您跳下水的时候我们真为你捏了一把冷汗,想不到以你这个年纪还有这么好的水性,佩服,佩服。”只听见老黎叔说了一句话,此话便是文章的开场白。说罢,又露出他那慈祥而又憨厚的微笑。在返航的时候我们看了看刚在遇险人员所在的位置已经被涨潮的海水淹没,大家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如果我们晚来一步,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2012年9月23日1700时,基地接三亚搜救分中心信息,有一艘小渔船在榆林港附近海域机器故障,船上两人,要求我艇立即前往营救。考虑到天色逐渐变暗,且榆林港海域海况较为复杂,基地领导决定派经验丰富的老黎叔和我们一同前往救助。今天不是老黎叔值班,我们在码头等了没几分钟,只见老黎叔骑着他那辆破旧的“小电驴”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他二话没说熟练地跳上艇,说了一句“快,救人要紧,那个位置我熟。’’1725时我们抵达了现场并发现了遇险小渔船,1807时成功接拖返航。返航途中,一名艇员半开玩笑的对老黎叔说:“黎叔,今天又不是你值班,在家休息多好啊,跟我们出一次海也就多了几十块钱的救助补贴而已。”黎叔听后严肃地说:“我不是为了挣这几十块钱才跟你们出去的,我喜欢干救助,只要能救到人,为单位争荣誉,现在我就是退休在家,只要有需要,没有救助补贴我也一样来,在我退休之前我想带着你们多在这附近的海域跑一跑,多熟悉熟悉,这样我就可以光荣退休啦。”听完他的话大家心中不由对这位在一线救助岗位默默奉献了几十年的救助“老兵”竖起了大拇指。
在我国浩瀚的万里海疆上,正是需要像老黎叔这样政治合格、技术精湛、思想作风优良的老一辈救助人,也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有理想有抱负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守卫着海上生命线的交通运输安全,为我国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筑起一道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