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记我们的“活化石”林清
作者:王德义
他满脸沧桑,眼睛却炯炯有神;他步履蹒跚,声音却铿锵有力;他身材不高,却抒写了一段救捞传奇。他就是被称为救捞“活化石”的大副林清。
工作中的良师
为应对新形势下救助队伍面临的新问题,提高船员的救助技能,局领导安排林大副等一批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到每条船进行“传帮带”技能训练。林大副虽已经退休,但因对救捞事业的挚爱,让救捞事业后继有人,他放弃了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安逸生活,勇挑重任,毅然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
林大副主抓接拖、解拖等重点、难点项目的专项训练。为不影响船舶正常工作的开展,他在训练工作方面计划性强,充分利用日常保养工作外的时间进行甲板设备操作训练和海上接、解拖训练。每次的训练他都会以身作则,严格要求,狠抓细节。
他授课讲求方法,对每个难点训练项目,在不涉及安全问题的情况下,让每人先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然后他再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对每个人的做法进行点评,最后还耐心解答大家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传授方法,大家印象深刻,训练取得明显效果。
在教授操艇过程中,许多年轻人因信心不足,操艇水平时好时坏,很不稳定。林大副就想出办法,先安排一些操艇技术难度较小的项目让年轻人练,使他们从中树立信心,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操艇水平。这一招果真收效,年轻人的操艇技术很快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工作中,他事事想在前面,做到未雨绸缪。在海口值班期间,他根据琼州海峡客滚船过往频繁的特殊情况,组织大家到不同类型的客滚船上了解客滚船的结构特点,以便在客滚船遇险的情况下,根据其结构特点快速地制定出合理的救助方案,为救助赢得宝贵的时间,更好地完成救助任务。
生活中的益友
林大副是“50后”,但年轻人和他在一起根本感觉不到什么代沟。近四十年的海上生活使他对船员的苦闷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深知船上“80后”、“90后”的年轻人,要适应远离亲人和朋友间的感情的确是一件难事。为了缓解他们的情绪,他经常与年轻人交流,与大家打成了一片,并亲自下厨给大家改善生活。他性格开朗,每到一个房间,那里就会传出欢乐的笑声。
出身渔民家庭的他,没什么出众的学历,却有着令人佩服的业务能力,没有四、六级证书,他却能顺畅地用英语和外籍人士交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经常以自己自学成才的经历教导大家勤学多思,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在日常的聊天中,他不忘穿插一些典型的救捞案例,如怎样在大风浪中完成27万吨外籍散货船接拖,怎样帮助无动力船起锚等,使得大家在聊天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更多的救助知识。
救助军中的铁人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是对救捞人精神最好的诠释,而这句话对林大副来说,却更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2002年,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在后甲板指挥作业的他被巨浪掀起,又狠狠地摔在甲板上,身上骨头断了好几根,要不是抢救及时,命都丢了。直到现在,他的腿里还留着几根钢钉,每到天气变化时腿部就钻心般的疼痛。他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了出来,许多人劝他别干救助了,凭他的资历,如果在远洋船上做收入要高得多,最重要的是不必经常面对这样的危险。但惨痛的经历没有吓倒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他站了起来,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岗位上。
每次操艇训练,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他都站在艇上对学员进行一对一传授,一站就是一整天。每次救助,他都要通宵达旦地参与指挥,往返于驾驶台和后甲板与船长、大副商量救助方案。不管风浪多大,在后甲板指挥的他从来都是面无惧色,从容指挥,忘记了腿上的伤痛。即使在拖航情况稳定返航时,他仍与船长一样在驾驶台值守直到救助任务结束。他这种对工作严谨负责的态度让大家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