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岛的故事之一
信天信神不如信中国救助
作者:周万里
桂山岛避风塘,蓝幽幽的海水托着深绿色的渔船,水面铺着成片的鱼排。无雨的日子阳光越过东山头,映着渔船建筑黄白耀眼,水面灿晃晃的。堤外宽广无垠,潮涌连天,珠江奔腾入海……
江海相汇、波澜壮阔的珠江口海域面积3千多平方公里,星星点点散布着70多个岛屿,桂山岛就处于珠江口前沿,毗邻港澳,陆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岛上常驻人口3千,加上流动人口达到3万,是区、镇政府所在地。岛不大却驻有许多机构,码头边泊满各类公务船。
故事就发生在一支小小的队伍来这之后,他们5人,有两艘小艇——“华英382”和“南海救506”救助艇,艇身有四个醒目的大字——“中国救助”。
海岸传来第一声机鸣声,静谧中送来的是希望和梦想。申蓉雨每天清晨都要到桂山码头边海鲜小集市转转,不仅是空气清新引擎回荡。他喜欢这里的熙熙攘攘:看着人们悠然的神态;那精壮的汉子捧着成筐的鲜货,连体防水服湿漉漉、踏着地面“咔咔咔”作响;游客中的花裙飘逸、雅致的凉鞋小心翼翼地迈着;鱼贩们高声说话,透着底气回答那些讨价的买家……
来回几圈,申蓉雨便得知昨夜渔船出海的收获,他细细感受着岛上民众的心情……他不时点着头,无论卖鱼的还是买鱼的都常会和他点头致意,就像是老朋友。其实,申蓉雨在岛上走到哪,都时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因为,人们都会见到他那张真诚的笑脸,这是大家最喜欢的。
然而,人们当初可不是这样友善。那时人们的眼光相当敌视:不仅仅因为陌生,还充满怀疑、讨厌甚至愤怒。
“海上救助?真不吉利,不要!”|
“救人不要钱?”
“哪有这样的好事,从没听说过?”
“骗子,哪里来的?”
“骗子太多了,鬼才信!”
“……”
渔民黄广就老夫妻就让申蓉雨很难堪。刚上岛时还是寒冬,一早,申蓉雨就来到救助艇临时停靠码头。这是岛上渔民每天出海的简易码头,浮动栈桥伸出去,晃晃悠悠的,敞篷小渔船排的密密麻麻。老夫妻一夜捕鱼归来,正在栈桥上慢慢走着。
黄广就夫妻都60多岁了,仍然要独自出海捕鱼。他们来自广西,据说家乡那边的鱼已经被捕捞光了,便辗转来到了这里,桂山岛毗邻港澳,机会也许要多些。他们将全家都迁来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以捕鱼为生。开始没船,便租借别人船牌出海,凭借勤劳和诚实,渐渐融入了当地,都有了自己的小渔船,顽强地在这里生存了下来。
这对在海上忙碌了一夜的老夫妻慢慢走向码头,无遮拦的浮动栈桥寒风刺骨,他们浑身疲惫,慢慢走着……冷不防面前出现了位通体白色的中年汉子,衣服上面还写着醒目的红字“中国救助”。没等他们缓过神来,中年汉子递过一张单子笑眯眯着说:“你好船老大,我们是‘中国救助’,你们在海上如果有危险,可以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免费救助……”
黄广就老人一下子愣住了,双手不知接还是不接?这时老太婆已跨上前一把拉着老公的手,气恼地对中年汉子叫道:“我……我……我们不要这个。”急得双手朝申蓉雨乱摆,拉着老头就走。两位老渔民很晦气:“今天怎么这么倒霉,撞到鬼了,咒我们出事,一帮死骗子!”
就在申蓉雨他们到处被当成“骗子”时,海岛上却有一对渔民夫妻会相信他们。申蓉雨发现自己成了“骗子”以后,到处找这对夫妻。
二十年前,申蓉雨在一艘420匹马力小拖轮当船长,长期往来于广州至香港,位于香港附近的桂山岛是拖轮停泊补给之处。申船长见到每次买回来的菜都浇得水淋淋的,便到市场转悠。发现有一档的菜没掺水,干干爽爽。档主是对年轻夫妻,男的高瘦叫阿添(张蓉添),女的清秀叫阿玲(纪云玲),看着你时满脸诚意。
岛上的的蔬菜等副食品都是从约
申船长吩咐船上以后就采购阿添的菜。
“阿添……”“阿添……”
申蓉雨远远地在阿添家门口叫唤,一条大狗站在那瞪着。半坡上,二十年前的房子还是老样,这还是当年逃港的亲戚送给他们的栖身之地。熟人见面自然聊得投机,这才知道阿添夫妇早已不卖菜了,那样的日子太难了。后来,阿添到渔网厂打工但收入少,弄网箱养鱼却总亏本,最后还是干着岛上祖祖辈辈的生存门道——出海捕鱼。一条小舟,请不起帮手,把老婆阿玲带着出海。阿玲在船上整整晕吐了一年,每天回到家便倒在地下不想动,盯着房顶都还觉得像一个大吊扇。阿玲来自广西的大深山,向往着幸福来到了珠江口……时光荏苒,阿添父母相继去世,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如今,一条小小的渔船承载着他们的全部梦想。
得知申蓉雨他们来桂山岛的目的,阿添夫妻自然高兴:想不到国家派来了海上救助队,专门为海上遇险者服务。最不可思议的还是无偿的,听起来就像做梦!做梦都想不到!他们也有梦,他们梦得最多的是出海捕鱼平安,有钱供儿子顺利毕业,以后有个工作,女儿好好学习,长大了有出息,再有就是把旧房子重新翻修再加高一层……为了这个梦想他们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但他们绝对梦不到在海上遇险了会有专人像雷锋那样跑来做好事?!
阿添夫妇兴奋之余又有感叹,心想,你们早来多好啊,也许老母亲还活着!几年前的一个寒夜,海上北风呼啸,患有头疼病的母亲病情发作,岛上的镇卫生院条件简陋无法抢救。凌晨,阿添气喘吁吁背着昏迷的母亲从半山的卫生院回到家里,听着海面呼呼的风浪声心急如焚,眼睁睁看着老母亲停止了呼吸。那时,桂山岛每天下午只有一班慢船前往对岸的珠海市香洲区,航程时间2个小时,如有大风还常常停航。如今虽然增加了一班船,但岛民一旦晚上发生险况急需过海时只有望洋兴叹。
尽管就像天上掉下了馅饼,但因和申蓉雨之前的交往,阿添夫妇还是相信奇迹真会发生。申蓉雨想通过他们去宣传,岛上渔民会容易接受,要不走到哪都背着“骗子”的嫌疑。陈蓉添夫妻果然不负众望,后来都加入了海上救助志愿者,阿添还任队长。从2010年春天开始,阿添参加了绝大多数的海上救助行动。他身上那种刻苦顽强、诚实守信的本色和对附近海况的熟悉,为桂山救助站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为专业救助队伍的挚友。
清晨,你如果来到海堤上极目远眺,眼前天水一色,烟波浩渺。岛南和西侧水域宽阔,为著名的珠江口锚地,停泊着许多各类大型船舶;东西两边为国际航道,是船舶进出广州港的必经水路;由于地处香港和澳门之间,其北侧为来往港澳的航道,平均几分钟就有高速客船呼啸而过。作为珠江口万山渔区的中心,大批渔船都在这里汇集……申蓉雨说就像打仗,将救助点设在桂山岛可以中心开花,哪里出现险情都便于第一时间赶到。
朝北望去,珠江水浩浩渺渺涌来,桂山岛正顶着下来的潮水,硬生生将其分成两股,从岛东西两侧急泄而下奔腾入海。捕渔人都明白水急鱼多,晚上出去灯光一照,成群鱿鱼涌来,将吊钩抛向海面,拉回来就带起一条大鱿鱼……但这是20年前的事了,如今桂山岛周边水产资源已稀少,渔民要跑到远海去捕鱼作业。
距桂山岛东南
鱼死了还是小事,如今还面临着人财两空的危险。机器坏了,小船只得被水流朝外海冲去,那情景就像一片树叶似的,要不被风浪掀翻葬身海底、要不撞上礁石粉身碎骨……他惊出一身冷汗,立刻想起了“中国救助”,便掏出了手机。
他之所以这么果断想起“中国救助”,因不久前被救过一回。那次在桂山岛东南
这时,黄国明的渔船虽然逃离了礁石区,但被愈发湍急的海水推动下迅速向南飘流,半小时就达5公里。海上阳光强烈,可以看出几十公里远,散散点点的有些渔船……远处有艘快艇飞驰而过,在蓝蓝的海上划出一道白线……看着渔船被急流推向茫茫外海和老婆孩子惊恐的眼神,虽然炽热的海风早已吹干湿漉漉的衣服,但黄国明心里还是阵阵发冷……
在这个偏僻之地,信息和交通不畅,渔民一旦在海上遇险,并不一定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救助。如果有救助船到达出事海域,往往要几小时之后甚至更长——那时遇险的小船也许沉没;或早已飘到远海,获救的希望变得相当渺茫。最可怕拖到了天黑,那可真叫夜海茫茫、如坠深渊……想到这,黄国明如芒在背,几近绝望。
一阵电话铃声将其惊醒,他急忙一看——阿添打来的:
“你们在哪?怎么看不到你们?”
原来,黄国明在慌乱中报偏了遇险位置,加上飘流的距离,救助艇已经据此向东跑出了20多公里。
阿添说:“我们马上过来,你用小旗摇摇。”
申蓉雨来到岛上,除了大力进行宣传外还有意识地培养救助志愿者,以此加强救助力量、传播救助文化。那天,他正带领阿添和另一位救助志愿者在海上训练,就在此时,阿添接到老渔民的求救电话。他们立即边报告边向近
海上救助就是在与时间赛跑,早一分钟赶到,也许一条生命就能生还,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早就深深刻在申蓉雨他们心中。由于遇险者是直接向救助队伍求救,阿添又熟悉当地渔民和海况,免去了层层上报及核实、评估、请示、审批……等程序,因而能做到出动迅速、救助有效!
他们驾驶的救助橡皮艇“南海救
面对快速抵达的救助橡皮艇,黄国明才明白,刚才远远看到的小艇就是他们,要不是报错了船位早就获救了——如今从发出求救电话到获救也就1个半小时,航程共
这次遇险有所不同,满载着鲜鱼,已近傍晚……有了上次的获救经历,黄国明毫不犹豫拨通了手机存着的保命电话……这时他们已渐渐飘向船舶锚地,小渔船冲向巨轮,从巨轮的粗大锚链和船头之间穿过,惊得他们魂飞魄散……天还没黑时,北面远远地出现了橘红色的影子,望眼欲穿的人们明白那是救助队员身上的救生衣,看着救助艇披着霞光,踏破万顷波浪飞来……那一阵,仿佛天降神灵……
回到港湾,天色已暗,救助艇将渔船拖到了收鱼船边,获救一家人千恩万谢后忙着卸货……一会黄国明抬头一看,见到救助艇还在一旁,又挥挥手致谢,只见对方对他笑笑,并没有走的意思,心里便“咯噔”一下:哦,他们原来也等着要鱼啊,听说他们的海上救助不收礼?——不过,也确实应该谢谢他们,毕竟救了我们一家人啊!
再说了,现在哪有白干活的?就算不收钱,最起码一筐最好的鱼要送出的……黄国明立即兜了十几斤鱼送过来,没想到对方摆摆手不接,“少了?”,黄国明一惊。困惑中,只听申蓉雨叫道:“不要、不要,我们不要,你慢慢卸,一会把你们拖回到码头边。”原来,救助船之所以不走,是在等着送自己啊。就因为我的渔船没动力了,他们担心我的船卸完货不方便回到码头……这年头哪里还有这样的队伍啊?!渔民黄国明心头暖呼呼的!
他回去和父亲黄广就说起来,老渔民回忆道:人民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久,老渔民二儿子、三儿子的渔船分别在海上遇险获救——一年后,桂山救助站成立救助志愿者队伍,黄国明把儿子送到申蓉雨面前直愣愣地说:“你们一定要收下!”
这支国家海上救助队伍来到桂山岛,第一次救助的渔民叫陈凯悦。他们夫妻年龄40左右,都生的黑瘦精干,来自号称中国吉普赛人的家乡潮汕平原,到此谋生20多年,最后还是以捕鱼为生。他们出海最惦记的是家中3个正在读书的孩子。来到他们的家,你会明白什么叫做一贫如洗——租了个约
尽管家徒四壁灯火昏暗,谁又能阻止他们有向往富有和光明的梦想!陈凯悦夫妻的小渔船满载着改变命运的希望!
求救电话是打给张荣添的:
“阿添,我的船坏了,快来帮我。”
“政府救助队来了,你可以向他们求救。”
“政府……他们凶吗?会不会骂人?……没收东
西吗?……还有,收费……”
“不会的,他们就是救人……你不相信,那你试
一试就知道了……”
……
那天是2010年春节前3天,也就是海上救助队刚刚上岛的第2天。冬日的下午海面灰暗、北风萧瑟,桂山岛东面国际航道上有条失灵小渔船颠簸起伏……虽然寒风刺骨,但更让渔船上夫妻心里发颤是那些来往的巨轮,就如移动的大山……
果然,“华英382”救助艇很快抵达,“中国救助”四个大字让他们心头一热。接着从救助艇跳过来一个人。
“不用紧张,我们来了你们就安全了。”夫妻俩发现眼前这位年轻的政府人对他们说话,不知所措地点点头……
原来申蓉雨叫艇员小周过来检查渔船机器受损情况。确定无法使用后,艇员们迅速接上了拖缆准备拖回港湾。陈凯悦夫妻看到船员们熟练的动作,忙碌的身影,心头的坚冰慢慢融化……
考虑拖航时小渔船危险,申蓉雨叫夫妻俩来到救助艇。申蓉雨拿出矿泉水和八宝粥递给他们说:“渴了吧,饿吗?”
夫妻俩愣住了,谁都不敢接——天下还有这样的事?来救我们,还给我们水喝、给东西吃?……这些东西收不收钱的?
“拿着吧,没事的。”看着申蓉雨微笑的脸庞,看着救助艇员们真诚的目光,他们慢慢伸出双手……
返航途中,引擎欢快,气氛温馨,申蓉雨给他们讲起了“中国救助”……他们心头渐渐涌起浓浓的暖意。傍晚,回到港湾,申蓉雨握着他们的手笑着说,“你们快回去吧。”“那——我们可以走了吗?”“可以啊,快回去看看孩子吧。”申向他们挥挥手。
陈凯悦夫妻是噙着泪水往家走的,心想:这是哪个政府派来的?他们的3个孩子后来向同学自豪地说,伯伯给的那罐八宝粥真好吃,里面还有莲子、花生、红豆……
一年后成立海上救助志愿者队伍,陈凯悦毫不犹豫报了名。
春风吹遍了桂山岛。2010年的春天,“中国救助”就好比和煦的春风,温暖着岛上人们的心。老渔民黄广就夫妇远远见到申蓉雨就眉开眼笑:“科长,那个救助的宣传单还有吗?给我几张,我贴在船上……”
63岁船老大豆妃荷是船上的主心骨、家中的顶梁柱,大大小小几十口人都靠他带领着出海捕鱼为生,但他“死”过一回。
凌晨,申蓉雨接到从桂山卫生院打来的电话。10多分钟后,他赶到卫生院就听到哭声一片。船老大豆妃荷躺着病床上奄奄一息,但时不时还能自己捶着胸,好像要把一口气打出来,憋得面色发黑,冷不防还“嗷——”叫一声……一堆家属们趴着身边哭哭啼啼,问他有何后事交代……
医生介绍说这是心肌梗塞——病人半夜突然摔在地上昏死过去,他老伴急忙换醒家人抬来抢救。医生接着说道,对这样的危重病人,卫生院目前的条件已无法救治的,没有办法了。如果送去珠海,半路也许就没命了。医生摇摇头。
求救电话是家属拨的,看到岛上卫生院放弃抢救后,经人提醒想起了“中国救助”。申蓉雨靠近观察,发现病人还有呼吸,心想不送必死,马上送到珠海医院也许还有希望。
“华英382”救助艇艰难穿越寒潮驶向对岸,2个多小时后抵达码头,救护车已在等候……下午询问家属,说还在重症病房;第二天询问,说转到了普通病房;一个月后,船老大驾船出海捕鱼了。
事后,救助人员老要躲着这家人,就因为他们千方百计要送鱼表示感谢。船老大向申蓉雨要电话,申蓉雨把救助值班电话给他,船老大说,这个我有,我要你自己的电话。
“你为啥要我的电话啊?”
“抓到好鱼时,我好送给你们!”
申蓉雨很明白这些获救的渔民报答救命之恩的心情,他每次都微笑拒绝:“你们抓点鱼不容易,留着卖点钱吧!”
他一开始就告诫他的团队——要想打胜仗,就要像红军那样,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要不要被救人的“回报”,其实是在表明这支队伍的行为是否全心全意。我们代表着政府形象,只有真诚,才是我们赢得人心的关键!
船老大的女儿的话让他真切感受到救助事业的意义:“谢谢你们,我爸是掌舵的人,你们如果不救他,我们全家天都要塌下来了。你不光是救了我父亲,更是救了我们全家,给了我们全家幸福!”
申蓉雨摆手:“不要谢,不要谢,救你们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是政府派来的,人民政府就是要服务人民,要谢就谢政府吧!”
救了一个人,影响了一大家,传播了一大片。“中国救助”轰动了桂山岛,救助行动让码头边成了沸腾的广场。那天下午,上千人挤满了从卫生院到码头的路上,警察不得不在前面开路——救助队员抬出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不过她不是躺在担架上,而是坐在椅子上,表情非常痛苦——她随家人来此旅游,不慎重重摔坐在沙滩上,腰椎立马无法动弹——岛上医生无奈地表示:老太太只能这么坐着,不能也不许动,但要是坐等到明天中午的客船过珠海香洲救治,那也坐死了……申蓉雨心想,那不就是“坐以待毙”吗?!
有力的手臂抬着椅子朝码头走去……人们眼中闪现着激动、饱含着深情……
“救助了!”
“‘中国救助’又在救人了!”
“他们真好!”
“信天信神不如信‘中国救助’!”
……
当老太太连人带椅被艰难地抬到救助艇上时,码头上响起了阵阵掌声、欢呼声……白色工作服和头盔上那红色的四个字——“中国救助”,在人们的心目中越发鲜艳!
那年春节,救助队伍刚来桂山岛,申蓉雨在海滩边看到老渔民黄广就夫妇在焚香烧纸,他们苍老的身躯跪向大海虔诚膜拜,祈求出海平安。申蓉雨走过去,老太婆急忙把手指放在嘴上,示意千万不要惊动神灵……事毕,申蓉雨对他们说:我们“中国救助”来保佑你们!
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广州基地桂山救助站成功救助遇险人员:2010年168人;2011年165人……
说到这里,“桂山岛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