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热血,不青春
——党代表活动日参观广东省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作者:康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以工作人员身份参加了局直属机关党委举行的党代表活动,参观了位于广州长洲岛的广东省辛亥革命博物馆。没想到仅仅2个小时的参观,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带着重感冒的身子前往,参观前的我憔悴疲惫,但当步入博物馆中,彷佛很快能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体内涌动,带给人力量。或许是那一件件锈蚀的兵器,还在演绎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枪林弹雨,或许是那一封封发黄的书信,还在述说戛然而止的儿女衷肠,在活灵活现的声像投影中,我的思绪被迅速带到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封建清朝的三百年多年江山摇摇欲坠,国破民穷,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可就在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一刻,英雄倍从乱世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传递着能量,点燃革命的火种,而与如今我等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成为革命者的主体。
据有关统计,在辛亥革命时期,90%以上的革命主体都是1880后的人,1911年,他们正好是20-30岁的阶段,一如今天的我们。怀揣救国救民理想,正是这样一群热血的“80”后,把一个国家从危亡的边缘中解救出来,勇敢地开启了救国的道路。
当许多的同龄女子还苛求在乱世中相夫教子安度一生的时候,这个照片上娴静柔美的女子——秋瑾,却在32岁的时候用她逝去的韶华,换取寻找革命的希望,她那句“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革命是为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在百年之后仍然那么铿锵有力,道出了革命的一个淳朴真谛。
24岁,在如今,不过是刚走出象牙塔的柔弱天骄振翅待飞之时,可百年以前的林觉民,在24岁被捕后,却用一句“你怕我的年轻,我选择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轻。你虽然苟活,可是你已经老了”嘲讽了劝降者的羸弱。那是一种何等的浩气与洒脱!
而31岁的陈天华,在书下《猛回头》和《警世钟》两本革命号角之书后,更用一种如今看似极端方式——投海自尽,去唤醒国民的警醒,诠释了什么叫舍生取义。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前赴后继的青年人,旗帜鲜明地站在‘告别革命论’者的对立面,成为冲锋在前,牺牲在前的革命先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变革中前进,在前进中变革。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古人挽歌犹在,今人呜呼愧之。
为何如今本来更加舒适安逸的生活,总在一些时候却带给我们汗颜和虚脱的感觉,让我们在缅怀先烈时候,会反思出自己的渺小与懦弱?我想,是现在的歌舞升平,让人们觉得生活已经百毒不侵,好像我们再也不会回到那个黑暗的日子,好像我们从没有贫穷过,没有挣扎过。然而,我想这定是一种可怕的麻木,缺乏危机意识,缺乏创新动力,不思进取,必然成为在沉默中灭亡的诱因。
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的变革,年轻人都扮演着绝对主力的角色,正是那份青春的力量,让热血在身体里流淌,燃烧了智慧,点亮了希望。如果没有热血,我们将很快苍老,如果不图改革创新,我们将很快被淘汰。
今天,在我救助一线,“80”后已经成为救助工作的中坚力量,“90”后们也开始逐渐走上关键岗位,与此同时,在国家加快深化改革的号角下,我们的南海救助事业也正进入改革发展的深水区,一个个亟待解决的困难横在我们面前需要跨越,一个个摆在我们面前难题需要我们去攻破。
无热血,不青春。百年前“80”后的闪耀精神为我们领航,接过前辈的旗帜,我们重责在身,纵然前方是惊涛骇浪,我等青年人仍要冲锋陷阵,一如既往。怀揣救助梦,共托中国梦,我们南海救助青年理应当仁不让,勇做改革转型的尖兵,用年轻人求索不止的智慧找寻希望,用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激情点燃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