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万里
军旗猎猎、海风萧萧,猎潜艇在风浪中穿行!
1977年初,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东海舰队舷号为“635”“641”两艘军舰正在福建平潭海域执行任务。
台湾海峡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三丈,军舰在牛头岛海域艰苦搜索了1个半月仍未发现预定目标。这天上午,海上大雾弥漫,海面出奇的平静,“635”艇操舵班长申蓉雨来到驾驶台值班。他向艇长建议,“我们地毯式的寻了几遍都没发现目标,今天干脆直接奔那几个疑点处搜寻吧……”其实艇长已有这样的决定,立即命令开航:“占领正位!”——申蓉雨迅速操舵,猎潜艇朝着疑点海区驶去……果然,船搜索到牛头岛正东11.8海里处便传来声呐班长的报告:“发现目标”。艇长和申蓉雨对所发现的几个相似目标进行分辨,最后确定这就是所要寻找的目标:沉没在海底32年的沉船“阿波丸”号。这一天是1977年1月3日,备受瞩目的“7713”打捞工程就此拉开。
中央军委来电,祝贺发现“阿波丸”号沉船。海军三个舰队、全国三个救捞局集中力量在此展开历时4年的打捞工程。期间,“635”艇与其他3艘舰艇组成的海军巡逻编队担任作业海区警戒任务。如果说“阿波丸”沉船的发现是申蓉雨航海生涯值得自豪的事件,那么下面发生的事就是他终生难忘的一次海上历险。
1978年夏天的一个周日,吃完午饭,申蓉雨看着平静的海面,总觉得哪里不对?整个“阿波丸”打捞作业工地空荡荡的……他找到艇长:“好像有个台风?”艇长神情严肃:“上级命令,编队立即赶赴30海里外的湄洲湾避风。”经测算,他们只有4个小时时间,在天黑之前必须进入湄洲湾,否者将陷入台风的正面袭击中。
1978年1号台风来的突然且凶猛,编队一出南日岛,立即遭到台风凶猛的攻击。猎潜艇编队已没有退路,长68米、宽6.5米、干舷16米的“635”艇一头扎进风暴中。这下真体会到了什么叫翻江倒海,大海在翻腾,水兵的肚子也在翻腾。申蓉雨边操舵边呕吐,不敢有半点放松。回头望望紧随其后的舰艇,只能见到他们的雷达天线时隐时现。
台风正面突袭福建平潭,滔天巨浪给当地带来巨大灾难,一路上他们看到海上一片狼藉:翻沉的渔船,漂浮着尸体……“砰”一声,军舰上一根桅杆钢丝被打断,海浪涌起,从高高的桅杆顶压下来——半饷,军舰才挣扎着浮出水面……四处灰蒙蒙分不清海天,飞舞着撕裂的白涛,发出“呼呼呼”的啸叫……编队在大海漩涡中搏斗!
“635”艇冲在最前面,是整个编队的先锋。傍晚,他们终于发现了“六耳礁”。船要进湄洲湾港必须先找到六耳礁以便确定转向方位。六块礁石高低不等,像耳朵形状,最高一块露出水面3米。礁石群对面是浅滩,军舰要从礁石与浅滩之间的峡口冲过去才能进入安全的港湾。
海上一片混浊,找六耳礁不易,然而最危险的还是转向。军舰调头90度方能穿越峡口,这时船身一侧便全暴露给台风,将受到风浪的正面推击,极易翻沉——果不然,军舰一转向,立刻横对冲天的大浪……“回舵顶住!”艇长大喊——眼看着那浪头排山倒海涌来,军舰一次次扎进水里……
天色渐晚,夜色即将来临。全体军人都明白,天黑了就看不到六耳礁,看不到六耳礁就无法确定转向方位,转不过这个峡口就意味着有覆灭的危险。恶浪汹涌,大海露出了凶残的獠牙——整个编队4艘军舰的200多人命悬一线。
“右舵”——“回舵顶住”……
艇长5次果断命令转向却又马上大喊回舵——“635”艇5次勇敢转向都被风浪打了回来……见到马上就要变黑的大海,申蓉雨紧握船舵看着焦急的艇长心中万分紧张。
这时政委拿起了话筒:“……同志们、战友们,我们正抗拒1978年第一号台风。台风风力11级阵风12级,浪高10米以上。现在我们就在台风当中,大家不要随意走动,穿好救生衣,固定位置。同志们,现在是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我们已经5次转向都没有成功,情况十分危急。现在转过去就是胜利,只要我们能转过去,就能保证我们整个编队的安全。大家要发扬“两不怕”的精神,坚守岗位,一定要战胜这次台风,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海浪扑打着驾驶台的舷窗,天马上的就要黑了,这时艇长向申蓉雨下达了一条出乎意料的指示:
“我转不过去了,你看着转吧,交给你了!”
“你看着转吧”——申蓉雨一惊,这可是一个编队啊,200多人的命运都交给我了?眼前的现实很严峻,“635”艇必须冲过去,先锋艇成功了,也就等于后面三艘艇获救!
看着艇长信任的目光,申蓉雨年轻的脸庞镇静下来,他马上注意到,在几个大浪后会有一个相对小的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操舵班长申蓉雨果断打舵——军舰一横“轰……”浪头铺天盖地扑过11米高的驾驶台,军舰一震立刻倾斜——“回舵”,艇长还是大叫了出来。
“不能回舵”,——申蓉雨也叫了起来,死死握紧船舵!
……
过来了!成功了!一阵沉寂后驾驶台顿时活跃了起来……后面三艘艇按照此法也都闯过了鬼门关,安全驶入湄洲湾。艇长激动地对申蓉雨说,我从没有见过12米高的浪,这次你可立了大功啊……
往后的日子里,留给申蓉雨记忆中最深的就是那12米高的海浪,还有在水中翻滚的渔船残骸和渔民尸体。曾经沧海难为水。从此以后,申蓉雨在大海面前没有畏惧过!时光在流逝中永远保留着过去的记忆,不难理解30多年后他在桂山岛的所作所为。
广州基地职工这样说,桂山救助站那条橡皮艇是站着走的!只要他们经历过,都会有这种真实而惊险的感受。7米长2米宽的橡皮艇在高海况下迎浪快速行驶时,船首会被海浪高高掀起而腾空飞跃,那情景就像站在浪尖上前进——恰如那首词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橡皮艇“南海救506”在桂山附近海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华英”艇返广州维修或执行任务时,橡皮艇就成为当地唯一而且可靠的救助工具。它曾长途奔袭到100多公里外的海域救助遇险者,创新了橡皮艇远距离出海救助的记录。
一次次救助冲锋在浪尖上,一回回出海都是在用生命勇敢拼搏!2011年12月一个下半夜,又是一个报警电话将申蓉雨惊醒:是“中国救助”吗?我是驻岛部队参谋长。我们有个炮连连长食物中毒,经团卫生队、镇卫生院抢救都无效。经人介绍,我们这有个救助队伍,你们能不能把他送到珠海抢救?
其他人员都回广州修船了,桂山救助站经常只有申蓉雨一人坚守救助值班。他急忙赶下楼,见军吉普已在路边等候。一到镇卫生院参谋长就迎了上来握住他的手……申蓉雨伏身观察病人,看见年轻军人眼睛紧闭,手脚发凉,已感觉不到呼吸,只是脉搏尚有微弱的跳动。
整个病房的医护人员和军人都看着申蓉雨,他们其实是在看“中国救助”,在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专业救助队伍?是不是真像你们所宣传的“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是不是践行承诺,拯救生命?!
申蓉雨倒没想这么多,他心中的念头是:人命关天,义不容辞!他二话没说,立即将橡皮艇“南海救506”驶到就近码头接人。参谋长看到小小的橡皮艇吓了一跳——海上北风呼呼,一个大浪过来,这轻飘飘的小船还不失踪了?……他盯着申蓉雨问:
“老乡,能行吗?”
“没问题!”申蓉雨回答。
凌晨3点,大海黑乎乎像个无底洞。寒潮汹涌,冷风嗖嗖,阵风7到8级,气温2到4度。
“老乡,能行吗?”
“没问题!”申蓉雨再次回答。
志愿者阿添、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和军人共9人上了橡皮艇。码头昏暗灯光下的小艇就像在夜空中晃荡……参谋长站在高高的码头上看下去心中越发没底:
“老乡,真的能行吗?”
“没问题!”申蓉雨朝参谋长挥了挥手。
三个“没问题”——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这就是“中国救助”的回答!有这么一句话:干,没有问题;不干,有许多问题。征途上纵有千难万险,救生救难的使命永远是前进的灯塔!
橡皮艇无遮无挡,一出港口,寒风似箭,脸上好比刀割一般。那天他们都套上了防寒服,要不都得冻死。小艇被强劲的寒风抛向半空,像片扭动飘逸的叶子,顽强朝着对岸的方向前进……卫生院一名医生紧贴近申蓉雨说道:“科长,我不会游泳……科长,我不会游泳……”申安慰说:“不怕,你穿着救生衣不会沉的。”
申蓉雨叫大家都坐好,牢牢抓紧船舷绳子,将病号围在当中。他自己则挺直了身子,稳稳站着紧握方向盘,小艇亮着闪灯迎着风浪冲去……茫茫夜海,只见一朵红光在飞舞、跳跃、飘荡、翱翔……参谋长在瞭望塔望远镜中看着那簇火球在大海翻滚,仿佛看到的是一团生命之火、一束希望之光!
两小时后,橡皮艇抵达珠海香洲港,船头两位少校军人艰难的站了起来,连连扶着自身的腰说着:“我的腰啊”“腰都颠没了”……50多岁的申蓉雨是站着操舵,途中一个大浪袭来,随着小艇重重摔下,他的腰间锥盘“咔嚓”一下——坏了,骨头错位了!然而,紧握方向盘的双手没有丝毫放松……
现在不是考虑腰间锥盘错位的时候,他们立即将病号抬上码头,120急救车已在等待。这时奇迹出现了,病号苏醒过来了。此时,参谋长来电话询问,中校军医兴奋地报告说:“参谋长,我们已到珠海香洲,报告你一个好消息,我们连长已经醒过来了。那个救助船太厉害了,把连长给颠醒了……”
中校把电话递给申蓉雨,只听参谋长深情地说:“你是一个老兵,一个战友、又是老乡(同为山东人),谢谢你救了我的战友!”又问道:“你说这船只用半个小时,今天怎么用了两个小时?”申蓉雨忍着腰部阵阵作痛回答:“平时就用半个小时,今天浪大,我们是从浪里面滚过去的!”
桂山救助站是个有作为敢担当的集体,申蓉雨带领几位年轻的救助艇员勇敢接受海上救助事业的洗礼。他们秉承着“有难必救、救则必成”的信念,有情有义有行动,救助业绩斐然!
海军陆战队员李国伟,现任桂山救助站艇长,他记录下了一次亲历的救助过程:2月的夜晚,寒风瑟瑟。半夜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我猛地从床上跳起,有任务?果然,电话那头传来:“你那里是救生船吗?我的朋友从二楼摔下来,后脑勺撞在地上,岛上也没有医院,现在还在吐血,求你们过来救救他吧!”“你在哪里?具体位置?”“在庙湾的海岛上,找有关部门求救都说风浪很大,出动不了。镇政府给了你们的电话,说你们能救助……”“你不要急,我马上向上级汇报。”上级指示:“现在海况很恶劣,庙湾岛周边的水域复杂,此次任务非常艰巨,一定做好风险评估,要不间断的汇报你们的航行情况。”我马上联系志愿者队长张荣添(阿添)和志愿者陈钦沟(菜佬)、桂山卫生院的医生柯培森和护士。出发前,我特别嘱咐:“此次救助情况紧急,任务艰巨,风浪特别大,航行距离长,有70多海里。开航后,大家不要出舱,带好安全帽,救生衣不能离身,座位上的安全带一定要扣好。”
在接到求救电话后13分钟“华英382”艇开航了。刚离开桂山岛,海面上便掀起了3—4米的浪,小艇艰难而吃力的航行着,一步一步逼近危险而可怕的深海。大家的心里都在打鼓,“现在是有点顺风,等我们回来的时候,那可就是顶风顶浪啊!”“大家都放松点,不要那么紧张,又不是没有参加过救助!”我故作淡定地劝大家,其实心里也犯开了嘀咕。但是再难也不能回头!等待我们的是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伤员啊,肩上扛的使命和责任不允许我们退缩。
这时,担杆镇书记打来了电话:“我代表担杆镇镇政府感谢你们。”这句简短的话语,一下子点燃了我所有的斗志。我坚定的回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请放心,我们已经出动了。”燃烧的大脑必须得马上冷静下来,这次的行动非常艰巨,稍不留神,航行安全就会出问题。艇上不光有3名艇员,还有4名志愿者啊!必须确保大家的安全!不敢再往下想了,也不能再想了,一定要集中精力把好舵。
我们颠簸航行了一个多小时,朦胧中看到了一座小岛。一查海图,到隘洲岛了!这意味着我们走了一半的航程。离大陆越来越远了!可恶的风浪变得更加猛烈了。坚持!坚持!坚持!
又大概翻腾了近一个小时,朦胧中出现了整排的岛屿,呈现斜排面,大大小小参差不齐,像是在列队等待检阅。这是到哪里了?迅速减速、停车……原来是到庙湾附近了。大家一下子精神了,就连已经吐了两个多小时的年轻女护士(她才二十多岁,到桂山卫生院工作没有多久,就加入到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也振奋起来。轮机长刘达雄组织人把探照灯装上。电话来了:“我在码头,看到你们船上闪的警灯了”“是的,我们到了。”仅仅离岸边一两海里的距离,可我的心里却感到沉甸甸的。因为我们只看到了朦胧的海岛,却看不到码头;看到了微弱的灯光,却看不到进港的航道。“怎么办?”海图上只能看到海域的水深及暗礁的大概位置,可是周边都许多养殖网箱,我们不了解啊!包括我们最熟悉桂山海域一带的志愿者队长添哥,他也很少到庙湾来。正在发愁呢,正在调试探照灯的刘达雄提醒了我。“我们可以用探照灯为自己照明啊,岸上也可以用手电筒照明给我们指引。再加上手机的帮助,可以精确的指引我们进港啊!只要我的航速不要快,电话那头可以随时校正我的航向。”“对了,就这么干。”果然非常有效,不但解决了我们进港的困难,还减少了我们进港的时间,为抢救伤者争取了时间。
在庙湾岛老村长的带领下,我们迅速赶往伤者住处。在一座破旧的二层小楼里的折叠床上,伤员用卫生纸硬摁在后脑勺的伤口上。嘴角上唾液中带着的大量血丝,地上还留有吐的一片未干的血迹。柯医生迅速上前给伤者量血压,打上点滴……
离开码头前,村长给我比划了一下航行的角度说,右边有暗礁,还有很多渔排,你们出去的时候尽量往左开就没事了。我们安全地离开了庙湾岛,还不到十分钟,一个大浪从船头扑了过来。操船的我,还有正在拆卸探照灯的刘达雄和周洪华一下子都来了个凉水澡,海水从脖子一下子就进去了,“透心凉啊!爽”三个人都笑了。
强烈的东北风来势越来越猛,阵风达9级,3-4米的浪频繁的盖过小艇,女护士又开始呕吐。我肚子的酸水一次一次攻击到了我的嗓子眼,我强忍着。这时,我们面临最大的考验——疲劳。离开庙湾岛的时间当时是次日的02:25时,我们到达珠海最快都要四个小时。人在一天最困倦的时间是在凌晨的3点至黎明之前,这正是我们航行最关键的时段。因为我们要穿越的桂山国际锚地,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大型国内外过往船舶在此地抛锚,情况错综复杂,不容轻视。有了,把我们两名渔民志愿者用上!“添哥、菜佬,你们轮班辅助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负责瞭望,最重要的是随时注意我的状态,一旦有打盹犯困的状况,随时提醒,打我都行。”两位老大哥也不辱使命,不折不扣地陪我度过了难关,安全闯过了错综复杂的桂山锚地。
前面模糊的看到了一座小岛,哦!是馒头岛(鸡笼岛)。这意味着我们离珠海香洲码头不远了。我欣喜的叫了一声,“快到了”——大家精神了起来,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这场战役即将赢得胜利的喜悦之情。
“是珠海120急救中心吗?我是南海救助局桂山救助站,我艇上现在有一名男性伤员,请你们做好出动准备,我们大概还要20分钟抵达香洲客运码头。”
时值退潮,码头靠满了客船和货船,只能靠到一条货船外档,把伤员先抬到货船上,再从货船抬到码头上。问题来了,简易的跳板明显承受不了几个人的重量。我们只能用接力的办法,人在货船上一点一点的从跳板上往上推,上边的人员抓到折叠床的把手,用力往上拉……当看到救护车飞驰而去,艇员们、志愿者们终于露出了笑容。
桂山岛码头边有一排卖海鲜干货的档口,四眼妹是其中一位挡主。她40多岁,黝黑高大,别看她戴着眼镜,其实性格泼辣,办事麻利。码头边潮起潮落、船来船往,这发生的事情她看的很清楚,就好比是个大舞台,每天都上演着精彩的人生戏剧。她感慨这里发生的事,发现原来真有好人,眼前这些人就是最好的人。
那天,太阳火辣辣的,码头边一艘公务船拉来一个重伤员,浑身血淋淋躺在无遮无挡的后甲板上,身下是个简易的床垫。伤员是个引水员,在桂山岛锚地货轮上工作时不慎从六米的高处跌下,浑身多处重伤。刚好公务船在一旁,便拉回桂山岛交给“中国救助”送珠海抢救。
救助站其他艇员又都回广州修船了,申蓉雨赶到码头见到此景,立即跳上公务船设法将伤员抬上码头。由于伤员无法动弹,又要防止他二次受伤,只能将其躺着抬起来。申蓉雨急忙召唤现场的船员帮忙,然而,个个无动于衷,袖手旁观……正在他着急的时候,四眼妹出现了。她在码头上大声叫道:你们都是死人啊,怎么不动手帮帮,可以见死不救吗?!同时招呼码头上其他人赶紧下船帮忙。四眼妹一阵咋呼果然有效,立即来了几个渔民,大家合力抬起床垫把伤员搬上了岸,并找来木板固定好伤员。这时救助志愿者也赶到了,一起将伤员抬到橡皮艇上安置好,赶赴珠海。事后,申蓉雨向四眼妹翘起大拇指:给力!
四眼妹档口的墙上就贴着两张“中国救助”的宣传单。申蓉雨刚上岛做宣传时,她就直着嗓子说,好啊,那你们就贴在这吧。后来,她开始关注这些宣传单了,就因为码头边发生的事太神奇了!
5月的一天凌晨,四眼妹接到了一个亲戚的电话,她听罢忙说:“不要急,我们这有‘救助’!”接着就拨通了“中国救助”。
这是一条停泊在港内水中央的百吨左右渔船,当晚轮机员睡在二层驾驶室里,半夜一伸脚觉得凉飕飕的,吓得浑身发抖——见鬼了?他一翻身“扑通”掉在水里,这下清醒了,慌忙逃出驾驶台。他摸到船头叫醒了另两名船员,他们惊恐的发现船尾正在下沉,4米高的驾驶台已经快看不见了……轮机员立即向在岸上的船主报告,船主听罢急的向亲戚四眼妹求救。
6点多,天已发亮,申蓉雨迅速赶到码头,只见海面上离奇的站着3个人,原来渔船已经沉没搁底,只露出几公分的驾驶台顶部。幸好在港内风流不急,但也能看出3人在那摇摇晃晃的……申蓉雨和志愿者阿添立即驾驶“南海救502”橡皮艇前往,救下站在驾驶台顶上只剩裤衩的轮机员等3名遇险船员。
回到岸上,船主千恩万谢,庆幸没有出人命!但他笑不出来,船没了,全部家当都沉在海里了。他老婆则蹲在一旁哭开了:怎么办啊?今后怎么办啊?——这时,一只手轻轻按在船主的肩上,耳边响起一句他想不到的但亲切而有力的话语:“不要急,我给你捞起来!”
从“7713”打捞工程的参与到长年的海上救捞局的工作实践,对捞起100多吨的渔船,申蓉雨胸有成竹。他叫上志愿者阿添夫妇和赖长欢,吩咐借来8个240升的大塑料桶,请一个潜水员(岛上有许多潜水摸螺的渔民)。他们将塑料桶固定在沉船两侧,然后往桶里充气……其实,效果比申蓉雨预料的还好,不等8个塑料桶充满,就把渔船给抬浮起来了。看到沉船浮出水面,在岸边的船主夫妻睁大了双眼,仿佛奇迹发生,四周的群众都叫了起来,一片欢腾!救助橡皮艇和四眼妹的机动艇一道将渔船拖往浅滩——沉船的当天上午,打捞行动就大功告成,渔船重现天日!四眼妹对申蓉雨也竖起了大拇指:“你不仅能救人,还能救船啊!” 这次行动更坚定了她心里的信念——真心解救老百姓的危难,不提任何要求,不收任何礼物,这就是“中国救助”!
往事不堪回首——申蓉雨9岁时,家乡渔业大队的两艘渔船出海拖网捕鱼。拖网渔船一路朝北作业,一周后千辛万苦到达了几百海里外的成山头。那次获得丰收,渔船趁夜色满载而归。5月天正是渔汛,渔产丰富,但海上常大雾弥漫。渔船航行到了青岛外的灵山岛东北嘴,海上风浪很大,凌晨3点,走在前面的渔船撞上了礁石。遇险船马上点燃了棉被报警,后面的那条渔船见状不敢贸然靠近。待天亮,遇险渔船无踪无影,海水炸骨的凉,落水人十分钟就冻僵了……那次12人遇难,整个渔村惨云愁雨,家家户户哭声不断,女人们悲伤至极……家乡年年都有各种海难事故,这样的人间惨剧给幼小的申蓉雨太深的印象。他当时就想,如果有个救助队伍这些人能死吗?为什么没人去救呢?我要是能飞多好,那些人就可以救下来了。后来在部队执行“7713”任务时,那年的1号台风中又眼睁睁看到海里挣扎的渔民无法救助……多少遗憾留在心中。
申蓉雨的父亲13岁就出海打渔,常教育他,人能做一件好事就要去做!他记住了这句话,人活着要做好事,而海上救助事业做的就是好事,“中国救助”实现了他从小的理想:
——夜晚国际航道上有艘载满海螺的故障小船随浪漂流,船主惊恐看着四周穿梭的巨轮,这时惊喜地看到“中国救助”的到来……
——海上作业船舶煤气爆炸,船员重度烧伤,危急中“中国救助”降临,长途奔袭抢送遇险船员……
——荒凉海岛上民兵营长训练时不幸跌落山崖,嘴巴和鼻子划开大伤口血流如注,染红多件衣服。夜海大风呼啸,高价没人敢开船送医院,当伤者在绝望中得知“中国救助”到来了,血水里含着泪水……
——寒潮中,外籍货轮船员腿粉碎性骨折,“中国救助”在大浪中接过担架送往珠海,《特区报》以“风急浪大打断救助艇6根护栏 华英382艇冒险救一外轮受伤男子”为标题进行报道……
——香港客轮在南丫岛遇险,桂山救助站“华英”艇是最先抵达现场展开搜救的内地救助力量……
——中央电视台记者站在桂山岛大榕树下面对着镜头说:桂山救助小分队就是这样一粒种子在这里扎根,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棵参天巨木!……
——在桂山岛开往珠海香洲的客轮上,一个年轻的女子忍不住拿起了手机“你好申科长!我是珠海特区报记者,现在我已离开桂山回报社了。这次我慕名而来并没有直接采访你们,是在群众中暗访的。你们在海上救生救难,不收红包,不敲诈收费,真情为民,侠肝义胆……”话毕,她翻开采访本,写下了一行标题——“海上蜘蛛侠”。
……
说到这里,桂山岛的故事尚未到高潮。
2014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