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坚守,救捞力量勇立潮头
万里波涛,碧海先锋挺膺担当
2018年7月27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交通运输部党组工作要求,我国第一支海上专业救助民事力量——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进驻南沙岛礁执行应急救助值守任务,开启了新时代建功碧海的救助梦。
5年来跨越式发展,中国救捞力量不断奏响出动人乐章。
——这是赓续前行的5年。坚持“动态待命、关口前移”制度,克服恶劣气候环境,探索辖区水域境况,编制值守规范,南沙海域海空立体救助能力初步形成,将救捞力量深深根植于广袤的南海。
——这是开拓进取的5年。9000千瓦级大功率海洋救助船、中型救助直升机及驻船潜水救助分队,救捞能力不断走向深海远洋,实战技能稳步提升,用精良的装备、精干的人员、精湛的技能确保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救得下来”。
——这是坚守初心的5年。秉承“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成功救助遇险人员404名,遇险船舶20艘,获救财产价值逾22亿元,坚决筑牢海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确保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这是履约尽职的5年。21批次值班船舶轮换及5批次救助直升机轮换,以挺膺担当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切实履行国际公约义务,为国际社会有效提供人道主义公共服务,助力将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攻坚克难
南沙值守立潮头
南海是我国重要的海上能源通道,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能否有效保障南海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是中国救捞新时期面临的全新答卷。
海上人命关天,救助不应缺位。
按照党中央总体部署,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2018年7月27日,南海救助局派遣专业海洋救助船“南海救115”轮进驻南沙渚碧,开始执行该区域海上救助和常态化值班待命任务,标志着我国海上专业救捞力量延伸到祖国最南端。
“南海救115”轮进行常态化值守轮换,缓缓驶离三亚。
击楫中流,更须奋进。南沙值守动态待命点距离大陆500多海里,路程远、时间长,自然环境恶劣,人员轮换、物资保障、设备配件保障以及技术支持是救助值守力量面临的一大难题。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党员上。”救助船队党委书记李文告诉记者,面对南沙海域高温、高湿、高盐的特殊环境,进驻值守人员挑选政治过硬的优秀党员、专业过硬的技术骨干、身体健康的青年,用精良的装备、精干的人员、精湛的技能,确保值守队伍稳定。
与此同时,结合南沙海域水文特点,南海救助局还有针对性地组织搁浅船施救、水上人命救助、潜水探摸、清障、遇险船拖带、对外消防等仿真训练。通过编制《南沙工作手册》涉救助船操作等十余项规章制度,南沙应急值守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得到不断优化,救助船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
针对高温、高湿、高盐的运行环境,值守人员加强船舶、直升机设备维护保养,组织编写直升机运行防腐手册,及时做好航后清洁和定期防腐检查;加强航材、船舶配件使用管理,确保配件适用,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是救助人的必备素养,保证救助安全才能更好施救。
进驻即值守,值守即建功。在不断面临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救助值守人员始终坚持“中心任务不能忘”,进驻就要迅速形成执行力。
2018年8月14日,值守人员接到进驻以来首次救助任务。一艘广西籍渔船在永暑附近海域遇险,船上3人涉险,正在南沙海域值班待命的救助船“南海救115”轮紧急出动,此时的南沙海面上,七八级大风肆虐,海浪汹涌澎湃,周围浅滩密布,遇险船抛单锚下水处于不稳定飘荡状态,救助人员迅速作出研判,克服重重阻力最终带上拖缆,成功将遇险船只及人员救至安全港池。
5年来,南海救助局将使命扛在肩上,把救捞力量深深地耕耘在广袤的南沙海域——
2019年1月29日
南海救助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在南沙永暑挂牌成立。这是中国政府履行国际公约,保障南海海域海上航行和运输安全的具体举措。
2022年6月26日
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二救助飞行队在渚碧正式挂牌,第一批机组人员顺利进驻岛礁常态化值守,形成了南沙海域“三位一体”的救助格局。
“现在我们在南沙海域的搜救手段与技术有了明显进步,海上救助拖带、船舶动力水平比以前好,应对海上救助抢险行动的手段越来越多。在必要的紧急情况下,我们还会出动直升机、配备专业潜水员,开展空中、水面、水下三位一体的立体救助行动。”南海救助局副局长张贵平表示。
常备不懈
披坚执锐定深蓝
救助是中心任务、实战训练是日常工作。
5年来,中国救捞力量坚持“以训练促提高”原则,提升训练质效,扎实开展恶劣海况和复杂气象条件救助、大风浪接拖、直升机夜航、岛礁救助、水下应急救生等专项训练,实战技能稳步提升。进驻值守以来,科学组织各类飞行训练,制定《飞行训练方案》,共开展飞行训练近230小时,岛礁飞行复杂救助能力不断提高。
“救助直升机进驻南沙岛礁开展常态化值守,是保障南沙海域海上交通安全的重要空中支持。”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常务副书记丁凯表示。
完善救助保障,具备全天候、全方位救助能力,是中国救捞保障海上交通运输安全、救助快速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2020年7月,一艘砂石船于粤东海域翻扣,接报后,南海救助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依托救助模块化投送建设,及时将潜水员及其潜水装备打包,通过救助直升机运送到事故现场,缩短了救援时间,成功从翻扣船救助1名被困长达17小时的幸存者。
得益于该救助案例的实践经验,南海救助局将模块化投送建设运用到南沙海域值守中,使值守力量在南沙海域具备快速应对翻扣船施救、水下应急抢险等行动的救助能力。在此基础上,中国救捞联合驻地单位,值守力量可以提供紧急主动医疗服务,缩短遇险人员救助时间。
救捞系统应急救援综合演练。
救助能力提升始终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确保救捞力量对维护国家主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国救捞开拓创新、挺进深蓝的步伐从未停止——
新一代升级版14000千瓦大型专业救助船将于近期列编南海救助局,这艘集深远海搜救、水下搜寻、海上拖带、海上消防等为一体的大型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是国之重器,更是交通救捞走向深蓝远海的利器;AW189新型救助直升机即将列编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二救助飞行队,该机型将实现更远航程,进一步扩大救助力量在南沙海域的有效覆盖范围。
舟行千里定于锚。中国救捞力量在南沙海域深远海搜救和探测能力将更加蹄疾步稳。
牢记使命
初心不改搏激流
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党的领导。这是5年来始终不变的初心——让基层党支部在值守前线发挥堡垒作用。在无数次重大抢险救助和打捞任务中,南海救助局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和群众,牢记初心使命,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救助任务到哪里,党建到哪里,让党旗在南沙也高高飘扬。”作为驻礁工作人员,海口救助基地(三沙海上救助中心)党支部书记王保军说,把支部建在船上,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是中国救捞一直以来的光荣传统。
神鹰天降。
5年来,中国救捞力量始终将南沙值守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作风、最佳状态,忠实履行职责,高效完成应急任务,造福各国人民,坚决筑牢海区安全防线,这也是中国救捞的初心和使命。
苦的是环境,不苦的是精神。
作为立体救助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救助直升机的进驻迅速填补了南沙海域空中救助力量的空白,我国空中救援值守海域向南推进逾500海里,直升机在岛礁间救助的高效、快速优势得到充分展现。
2022年9月30日
救助直升机“B-7340”在美济成功救助1名减压病渔民;
2022年10月30日
救助直升机“B—7341”在南沙海域成功救助1名患病人员;
2022年12月22日
救助直升机“B—7341”在渚碧以南约40海里处成功救助某渔船上3名遇险渔民;
2023年5月1日
救助直升机“B—7340”在渚碧东南约60海里处成功救助某渔船上1名中风船员。
“直升机在人命救助方面,是最为高效、核心的救助手段,到了现场,没有恐惧这个说法,要么不起飞,起飞了就无暇惧怕,救助是很重要的事情,只能往前冲,没有退路。”南二飞搜救机长余远洋告诉记者,从狂风恶浪中抢人,如在刀尖上跳舞。凭借精湛技术,救捞人一次次力挽狂澜,将受困人员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
敬重生命,建功碧海,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救得下来,是中国救捞人一直坚守的职责使命。
看起来,救捞人个个都是硬汉,但谈及家人,大家都面露愧疚。作为海上救助人员,常年与大海为伴,以船、机为家,每年在岗位上的时间占据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与家人聚少离多是救捞人的常态,对家人的亏欠也萦绕在大家心头。
“我是党员,深知干我们这一行,必须要有奉献精神。每次救援成功看到被救人员动情的面容,我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救助船轮机长何志前说,“虽然有我们在一线值守,遇到紧急情况随时出动,但我们更希望渔民、船员和船舶都能平安无事,安全航行。”
作为轮机长,承担着船舶机舱的维护保养重任。何志前明白,保证机舱设备稳定运行,确保船舶在狂风巨浪中的动力供给,始终保持船舶有力的“心跳”,是救助任务顺利执行的重要前提。“保障做在前,不断加强完善”是何志前的工作准则。他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海上救捞事业必须要有技术精湛的“新鲜血液”不断输入,大到主辅机的拆装维修,小到焊工工艺,他总是不厌其烦,对同事倾囊相授。
何志前的言行,是中国救捞人的一个缩影。一批批值守人员,在南沙海域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誓言在,旗帜在,坚守就在。
5年来(截至2023年10月25日),中国救捞力量共进行21批次值班船舶轮换及5批次救助直升机轮换,共有626人次奔赴祖国南端南沙岛礁执行应急救助值守任务,共执行救助任务84起,出动船舶59艘次,直升机36架次,驻船应急分队81队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404名,遇险船舶20艘,获救财产价值逾22亿元。此外,还圆满完成海上训练、水下清障等专项任务45起,有力保障了南沙海域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
履约尽职
大国风范显担当
南沙海域航线密集,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和中间站,是世界上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承载着大量的国际贸易和物流运输使命。南沙的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
作为海上最后一道安全防线的守卫者,中国救捞致力于在南沙海域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和海上交通安全职责,为国际社会有效提供人道主义公共产品。
翻开进驻值守的发展史册,映入眼帘的,是中国救捞始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树立国家专业救捞队伍“专业、敬业、担当”良好形象的恢宏画卷。
2023年9月2日,一外籍货船在永暑以西约10海里处发生主机故障,失控漂航,船上有19名外籍船员,并载有货物。南海救助局立即派遣在附近海域常态化值守的“南海救115”轮出动前往应急处置。险情发生时,南沙海域正受第9号台风“苏拉”及第11号台风“海葵”外围影响,现场西南风7-8级,浪高4-5米,恶劣的气象海况无疑让实施接拖作业风险增加、困难更大。
救助人员在海上执行接拖任务。
狂暴的台风卷起层层巨浪,躲避不及的万吨巨轮如小舟在海中剧烈起伏、摇晃。救助人员发现遇险船距离附近岛礁已小于5海里,并仍处于漂移当中,可能随时发生触礁搁浅险情,情况非常紧急。“南海救115”轮救助人员立即组织实施拖带救助作业,克服风大浪高等困难,最终成功将遇险船拖带远离浅滩区,并守护遇险船直至其主机修复,险情得到有效化解。
“遇险海区附近位置礁石较多,若失去动力的外籍货船继续飘流,不慎触礁搁浅,不仅对货船人身安全及船舶、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极有可能导致燃油泄漏,对南沙海域海洋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南海救助局救助指挥处处长杨乐勇说。
大国风范的担当远不止于此。
2023年3月3日,一艘巴拿马籍货船在南沙群岛万安滩西南约120海里因主机故障漂航,船上21名船员形势危急。接到险情报告后,南海救助局立即指令正在南沙岛礁值守的“南海救115”轮奔赴现场。
海上涌浪巨大,4到5米的海浪拍打着低矮的后甲板,历经四五个小时,救助人员泡在海水里完成接拖,经过近10天的不懈努力,救捞力量克服风大、浪高、水深等不利条件,纵跨中国南海南北端,成功将遇险货轮拖救至珠江口安全海域,拖带航程近1100海里。这是南海救助局建局以来历时最长、航程最远的拖带救助任务,是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走向深蓝,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正是依托于救助船在南沙海域常态化值守的便利,大大缩短施救时间,为成功救助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救的不仅是一个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这其实是我们救助工作最大的意义。”作为参与执行此次拖带任务的救助人员,救助船队二副高扬颇有感触。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听起来像口号,但中国救捞人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
“南海救102”轮。
一幅幅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画卷背后,是中国救捞耕耘在南沙海域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有力诠释,更是维护我国和平发展理念和海洋权益,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呈现。
回溯历史长河,1987年,交通救捞参与南沙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建设。时隔31年,救捞人延续传承,继续耕耘南海,戍守边疆,5年间,承担起南沙海域民事功能建设重任,积极为该地区提供民事和国际公益服务,展现大国担当。
5年来,一批批救捞人见证着南沙海域的发展与变迁,一艘艘船舶的安全来往,都是他们背后的默默付出。在历史的沉淀中,他们饱含南沙情怀,守护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日夜兼程的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力量,用责任和担当,在风口浪尖中,书写着海上德政工程新时代的美好篇章。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党组“埋头苦干、担当奉献、再接再厉、再立新功、总结完善、不断提升”的工作要求中,中国救捞始终使命如炬。“我们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和部党组决策部署,坚决做好南沙应急值守工作,持续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可靠的安全应急保障,不断走向深蓝。”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雷表示。
媒体来源:《中国交通报》2023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