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都市报:南海救助局海口救助基地黄环汉:23年无数次下海救人 生的希望给他人死的危险给自己
发布时间:2019-10-29
几十米水下 救出7名沉船遇险者 连续奋战16天 救出23名遇险船员 交通部南海救助局海口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队长黄环汉:23年无数次下海救人生的希望给他人死的危险给自己黄环汉救人现场。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潜入深水时,黄环汉说不清自己来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这里几乎没有光线,墨色的视野中,水流不断扭曲着变化形态,他只能大口吸着氧气,生存成了唯一目标。
让自己活下去,让眼前的人活下去。处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死之间,只有一根细长的供氧管道,以及一个60斤重的氧气瓶。生命变成瓶身上的一个刻度,60分钟,或者30分钟。当最危险的情况来临,当时间走过这段刻度,将决定黄环汉是去救人,还是送命。
多次深潜入险境 救出7名幸存者
在海口港的码头旁,阳光明媚,花草清香,交通部南海救助局海口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队长黄环汉,党徽别在胸前,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在岸上指导着年轻潜水员,一直在重复一句话:“在水下遇到危险时,记得,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句话,也是中国救捞事业的格言。能够轻松地说出这句话,只因黄环汉早已不轻松地经历过这一切。
2017年11月28日凌晨,珠江口伶仃洋航道海域。装载5000吨黄沙的江苏南京籍散货船“锦泽轮”号遭遇碰撞,发生沉没。14名船员除2人获救外,还有12人下落不明。接到警报后,黄环汉带领队员出发。站在珠江口,黄环汉一马当先,潜入水下搜寻幸存者。根据判断,黄环汉认为,货船倾覆后,会在货舱或驾驶舱等空间形成封闭气室,“那里有可能存在幸存者。”
沿着船舱搜寻,黄环汉终于在货舱发现了气室,找到7名幸存者。他把位置定好,将连接管道打通,迅速返回岸上,带领潜水员们携带装备入水救人。
救出第5位幸存者时,时间已过20个小时,水下还有两名幸存者。背着上百斤重的装备和氧气瓶,在几十米深的水下来回救援,黄环汉早已体力不支。岸上人员劝他不要下水,就地休息,“体力透支,情况危险,弄不好自己也得搭进去。”黄环汉却说,他不下,别人也得下。“如果一定要做抉择,我愿意牺牲。”
历时一天两夜的水下进舱式搜救,救出了7名被困水下超过30多个小时的幸存者,创下了中国救捞水下单次救生人数的纪录。功成名就,大家以为黄环汉有了退居二线的理由。他却不为所动,依然留在救助队,等待下一次深潜。
“这是一份神圣的事业,生命是无价的”
晕船呕吐快晕厥 下海救人勇当先
救助是一场博弈,水下救助,更是一次残酷的生死抉择。
20多年前,在广州潜水学校就读时,黄环汉就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危险。1995年,广东韶关一座水库发生决堤,下游是众多村庄。黄环汉的一位潜水老师前往救援,最终壮烈牺牲。当老师牺牲的消息传来,黄环汉第一次认识到,潜水救助有多么危险。
1996年毕业参加工作后,“无畏”伴随着黄环汉整个救援生涯。抱定心中的无畏,他一次次潜入黝黑的水底,寻找生命的痕迹;一次次在台风天里晕船呕吐,却还是在险情来临之时一跃而起。
2018年3月,超强台风“杰拉华”席卷太平洋。一艘准备回港的渔船,不慎遭遇撞击,一名船员生命危在旦夕。那是众多渔船纷纷回港避风的时刻,只有一艘救助艇逆行在船海中,摇晃在风浪里。这是一艘“华英”系列的救助艇,号称“不倒翁”。即使被大浪彻底掀翻,它也能像“不倒翁”一样,重新翻回来。然而,却苦了船上的黄环汉和队员们,几乎每个人都出现剧烈晕船。
黄环汉抱着水桶呕吐,连黄色的胆汁都吐了出来,几乎快晕厥。可几个小时后,当遇险渔船出现在眼前,黄环汉却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下站起来,布置起救援计划。“不是不怕,而是当时根本来不及怕。”可当下一次救险来临时,黄环汉只记得当年老师对他说过的话,“这是一份神圣的事业,生命是无价的。”
“每份事业都有代价,认准就去追求”
舍小家为大家
23年无悔救人
作为海口救助基地的一名救助队员,黄环汉常年待在海口港旁的基地里。他的家人都在广州,一年见不到一次,是正常的相处模式。
“去年春节,把爱人孩子接到海口,除夕那天,爱人把饭都做好了,险情却正好传来。”黄环汉记得,那是2018年的除夕,一艘外籍客滚船在西沙海域遭遇搁浅碰撞事故,船上23名遇险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来不及吃口饭,黄环汉马上带领救助队员们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除了遇险船员外,船内还有众多珍贵的器材。为了顺利抢险,黄环汉和队员们连续奋战16天,累计进行潜水作业100多个小时,将23名遇险船员全部救出,并抢救出价值20亿元的各类器材。
结束任务时,元宵节都已过完了。爱人孩子早已返回广州,留给他的又是一间空荡荡的宿舍。
结婚19年来,黄环汉陪伴妻子刘向珍的日子,刘向珍用手指头就能数出来。“家里老人说,忠孝不能两全,只能理解。”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黄环汉这名老党员始终铭记的宗旨。作为中国海上救助事业的一份子,他的党徽代表了对于国家的忠心;作为遇险人员眼中生命的希望,黄环汉的每一次救险,代表了对于人民忠诚。
只是,个中滋味,只有黄环汉自己知道。“每份事业都有代价,只要你认准了,去追求,心里只有平静和满足。”黄环汉觉得,救助事业也有自己的哲学,不只是简单的一命换一命,而是对于生命的尊重,足以压倒一切。
“几年前,珠江口一艘渔船上,一位渔民不慎落入水中,生还机会几乎没有。”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救与不救,此时已经意义不大。可黄环汉还是组织队员,争分夺秒地潜入水中搜寻。茫茫大海,直到天黑,黄环汉还是在努力搜寻,“一定要带他回家。”当遗体交给家属的那一刻,家属们哭喊着跪倒在地,对黄环汉连声感谢。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潜入深水时,黄环汉说不清自己来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这里几乎没有光线,墨色的视野中,水流不断扭曲着变化形态,他只能大口吸着氧气,生存成了唯一目标。
让自己活下去,让眼前的人活下去。处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死之间,只有一根细长的供氧管道,以及一个60斤重的氧气瓶。生命变成瓶身上的一个刻度,60分钟,或者30分钟。当最危险的情况来临,当时间走过这段刻度,将决定黄环汉是去救人,还是送命。
23年里,黄环汉失去了一位老师和几位同行,他们在水下救人的过程中,献出了生命。然而,黄环汉却一次又一次深潜、再深潜,无畏死神,只为让遇险者的生命刻度得到延长。□南国都市报记者 贺立樊 文/图
多次深潜入险境 救出7名幸存者
在海口港的码头旁,阳光明媚,花草清香,交通部南海救助局海口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队长黄环汉,党徽别在胸前,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在岸上指导着年轻潜水员,一直在重复一句话:“在水下遇到危险时,记得,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句话,也是中国救捞事业的格言。能够轻松地说出这句话,只因黄环汉早已不轻松地经历过这一切。
2017年11月28日凌晨,珠江口伶仃洋航道海域。装载5000吨黄沙的江苏南京籍散货船“锦泽轮”号遭遇碰撞,发生沉没。14名船员除2人获救外,还有12人下落不明。接到警报后,黄环汉带领队员出发。站在珠江口,黄环汉一马当先,潜入水下搜寻幸存者。根据判断,黄环汉认为,货船倾覆后,会在货舱或驾驶舱等空间形成封闭气室,“那里有可能存在幸存者。”
沿着船舱搜寻,黄环汉终于在货舱发现了气室,找到7名幸存者。他把位置定好,将连接管道打通,迅速返回岸上,带领潜水员们携带装备入水救人。
救出第5位幸存者时,时间已过20个小时,水下还有两名幸存者。背着上百斤重的装备和氧气瓶,在几十米深的水下来回救援,黄环汉早已体力不支。岸上人员劝他不要下水,就地休息,“体力透支,情况危险,弄不好自己也得搭进去。”黄环汉却说,他不下,别人也得下。“如果一定要做抉择,我愿意牺牲。”
历时一天两夜的水下进舱式搜救,救出了7名被困水下超过30多个小时的幸存者,创下了中国救捞水下单次救生人数的纪录。功成名就,大家以为黄环汉有了退居二线的理由。他却不为所动,依然留在救助队,等待下一次深潜。
“这是一份神圣的事业,生命是无价的”
晕船呕吐快晕厥 下海救人勇当先
救助是一场博弈,水下救助,更是一次残酷的生死抉择。
20多年前,在广州潜水学校就读时,黄环汉就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危险。1995年,广东韶关一座水库发生决堤,下游是众多村庄。黄环汉的一位潜水老师前往救援,最终壮烈牺牲。当老师牺牲的消息传来,黄环汉第一次认识到,潜水救助有多么危险。
1996年毕业参加工作后,“无畏”伴随着黄环汉整个救援生涯。抱定心中的无畏,他一次次潜入黝黑的水底,寻找生命的痕迹;一次次在台风天里晕船呕吐,却还是在险情来临之时一跃而起。
2018年3月,超强台风“杰拉华”席卷太平洋。一艘准备回港的渔船,不慎遭遇撞击,一名船员生命危在旦夕。那是众多渔船纷纷回港避风的时刻,只有一艘救助艇逆行在船海中,摇晃在风浪里。这是一艘“华英”系列的救助艇,号称“不倒翁”。即使被大浪彻底掀翻,它也能像“不倒翁”一样,重新翻回来。然而,却苦了船上的黄环汉和队员们,几乎每个人都出现剧烈晕船。
黄环汉抱着水桶呕吐,连黄色的胆汁都吐了出来,几乎快晕厥。可几个小时后,当遇险渔船出现在眼前,黄环汉却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下站起来,布置起救援计划。“不是不怕,而是当时根本来不及怕。”可当下一次救险来临时,黄环汉只记得当年老师对他说过的话,“这是一份神圣的事业,生命是无价的。”
“每份事业都有代价,认准就去追求”
舍小家为大家
23年无悔救人
作为海口救助基地的一名救助队员,黄环汉常年待在海口港旁的基地里。他的家人都在广州,一年见不到一次,是正常的相处模式。
“去年春节,把爱人孩子接到海口,除夕那天,爱人把饭都做好了,险情却正好传来。”黄环汉记得,那是2018年的除夕,一艘外籍客滚船在西沙海域遭遇搁浅碰撞事故,船上23名遇险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来不及吃口饭,黄环汉马上带领救助队员们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除了遇险船员外,船内还有众多珍贵的器材。为了顺利抢险,黄环汉和队员们连续奋战16天,累计进行潜水作业100多个小时,将23名遇险船员全部救出,并抢救出价值20亿元的各类器材。
结束任务时,元宵节都已过完了。爱人孩子早已返回广州,留给他的又是一间空荡荡的宿舍。
结婚19年来,黄环汉陪伴妻子刘向珍的日子,刘向珍用手指头就能数出来。“家里老人说,忠孝不能两全,只能理解。”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黄环汉这名老党员始终铭记的宗旨。作为中国海上救助事业的一份子,他的党徽代表了对于国家的忠心;作为遇险人员眼中生命的希望,黄环汉的每一次救险,代表了对于人民忠诚。
只是,个中滋味,只有黄环汉自己知道。“每份事业都有代价,只要你认准了,去追求,心里只有平静和满足。”黄环汉觉得,救助事业也有自己的哲学,不只是简单的一命换一命,而是对于生命的尊重,足以压倒一切。
“几年前,珠江口一艘渔船上,一位渔民不慎落入水中,生还机会几乎没有。”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救与不救,此时已经意义不大。可黄环汉还是组织队员,争分夺秒地潜入水中搜寻。茫茫大海,直到天黑,黄环汉还是在努力搜寻,“一定要带他回家。”当遗体交给家属的那一刻,家属们哭喊着跪倒在地,对黄环汉连声感谢。
水下的世界,阳光照不到,目光触不及,连空气都被隔绝。那里发生的事,只有去过的人,才有机会看见。救与不救,自保还是救人,全凭转瞬即逝的内心选择。只是每一次,在那里找到生命的痕迹,黄环汉内心的选择题也会找到同一个答案,驱使他向处于危险的人,伸出从未退却的双手。
来源:《南国都市报》